文:陈立峰
前些日子,一位高中同学忽然来电,他说,我们有一位刚刚退休的同学,永远离开了初秋一抹金黄的季节。听毕,我原本静寂的心,就像五味瓶子,翻江倒海的闹腾。
她,从初中到高中都是我的同学,而且高中同班,接受我这个班长的“管教”。自高考恢复后,她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最终考入陕西省蒲城师范学校(当时的“中师”)。她毕业那年,我以民办教师的身份,经过层层筛选进入陕西省蒲城师范学校深造,而她被分配到我曾经供职的雷村初级中学。是天意,还是一生难舍的情怀,那时真的没有多想,也不曾深思。
每次学校放假,我都去曾经供职的初级中学转转,与当年的同事谈天论地,也从中得知,有关她的许多事情。八十年代初,按当时状况,她的生活也是相当的不错,她爱人在黄陵林业部门工作,公公也是公职人员。在婆家,也相继盖起了类似四合院的民宅,粗壮的梁、笔直椽,青色的瓦砾、灰色的青砖镶嵌着门窗,黑色土漆粉刷的实木门窗,雪白色的墙体。可以说,在当地算一道靓丽的景致,也使我追逐的梦。
再后来,她供职的学校大部分同事都是我们上初中的老师,可想而知,文人相轻的环境,带给她的压力有多大,她是科班出身,原来的老师都是自学成长起来的优秀老师,再加之随时间的流逝,爱人调到本县工作,后来又下岗,给私人老板开大型货车维系生活。她性格的刚毅,在单位的不顺心,没有人与她分担。我分到西安后,与她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几年也难见上一面。即使见面也是相互问安,很难涉及工作、家庭之事。
最后一次相见,也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应富平同学之约,一起在富平县城相聚,那次相聚也不知她因何事未能参与。事后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了她在县城南韩花园的家,才得知她身体出现不良状况。这也成为我们最后的永别,难忘同学情怀,难忘一起走过的岁月,难忘那一次的长谈,更难忘你刚毅的性格,正是基于你那刚毅的性格,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的辉煌。
冒着蒙蒙细雨,与其他同学一道参加你的丧礼,坐在疾驶的车上,望着窗外一抹金色的初秋,哪有心情去欣赏它的景致,倒是你的音容笑貌浮现于眼前,潮湿的眼眶,心酸的灵魂,触及身体的不自在。同行缺少了谈笑生风,唯有叙说你的点点滴滴。一个小时的路程不算遥远,但复杂的心却难以平扶。
远处听到那浑厚沧桑的哀乐,我的心就像千斤沉石,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那一刻,仿佛空气都停止了流动,唯有魂香味道的浓烈,让我好像难以呼吸,退让三步,站立听着主事的号子。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请客。那时我还在混沌之中,眼眶的潮湿越来越厉害,顺着面颊滑落,聚集在下颚,浑身僵硬,步履蹒跚,就像心脏都要跳出来似得。
在行人的相互搀扶下,走出了灵堂。围坐在一起,与她爱人交流。再看一眼,迎灵柩的男男女女,清一色的白色孝服,扎在头上的十字孝布,拖到脚后跟,忧伤与悲痛跃然脸庞。她的丈夫。满含泪水的双眼有些红肿,堆在脸上的强笑,接待着来自各方的吊唁人。
再看看眼前,还是原来的老屋,还是当年的景致,无不体现着老屋的沧桑与年代的久远,虽有些破烂,但不失曾经的辉煌与高贵,长满青苔的屋面好像诉说着女主人一生的坚守,一生的守望,一生的梦想,梦就在这里寿终正寝,梦就在故里再次点燃。
离别,返回西安,再看看送行的那个男人,满含泪水,强装自己的坚强。是呀,男儿有泪不轻弹,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孩子的父亲。可有谁知道,他的苦衷,他的难受,以及他的伤心。三十几年的陪伴,尽管吵过、闹过,但毕竟她走了,走的是那样从容,那样的淡定,离别就一句话,按当地风俗,请最最奢华的八口哀乐队(有八个人组成的哀乐队),火化、将骨灰葬在家乡的祖坟。
多么简单不过的奢望,这就是一位从事三十几年老教师的奢望。此时我突然想起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诗句,也许这便是对她一生最好的诠释。
随着时间流逝,记忆的印迹也越来越深刻。我情不自禁的留言:
也许你正在为事业奔忙
也许你正在为生活所累
也许我们社会背景各有所不同
也许我们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但无论怎样
我们相信这个多变的社会
唯有同学之情不能变
也不可能变
没有利益的杂质
没有利益的浊流
唯有共同走过的一段
鎏金岁月
遥想那年那月
一张通知书
我们是同学
一切活动
桩桩往事如云烟
最是难忘同学情
悠悠岁月
催人老
风风雨雨一起走过
也是一种难得的情缘
值得终身留念
时光荏苒
离开校园已数载
恰同学少年
感慨良多
东西南北中
天涯海角
今
忆同学之情
用纯洁、朴素
用平凡、高尚
用动人、浪漫
用坚实、永恒
都不为过
我们曾经拥有
你走了
走得是那样的匆忙
走的是那么从容
走得是那样的淡定
就八口哀乐队
葬在故里
朴实无华
生是故乡人
死是故乡土
一位极其普通的教师
也许若干年后
没有人记得你
但
唯有同学记得
我们是同学
我们一起走过岁月
其中的辛酸与苦辣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我亲爱的同学
愿你一路走好
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