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的朋友而言,游鸿明已经算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作为一个成名于90年代末的“音乐诗人”,游鸿明的“游式情歌”曾打动了无数听者的内心,也安抚过很多寂寞的心灵。华语乐坛从不缺乏优秀歌手,纵然过客匆匆却始终众星璀璨。那么,当游鸿明的名字被越来越少地提及到,50岁的他是否已被华语乐坛埋没?
多年以来,作为歌手的游鸿明,总背负着音乐诗人、创作型歌手和大情歌的三个标签。其中,“大情歌”是他细腻内心的情感表达,也是我们对他的最初印象以及爱他作品的原因。诸如《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白色恋人》等代表歌曲中,游鸿明略显沙哑的唱腔总能给人“声嘶力竭”的悲伤感。即便后来他放弃了这种“大悲”的基调,尝试着用温和的情绪去歌唱,但柔声的诉求之中仿佛掩藏着更大的悲伤,终是延续着“游式情歌”惯有风格。
游鸿明“创作型歌手”是华语乐坛以及歌迷对游鸿明才华的认可,也是他对音乐的初心和理解。自年入行流行乐坛,26年间他创作的歌曲数量超过首,其中有数十首都可以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游式情歌”,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加创作派歌手。
性情平易,诗意浪漫,游鸿明“音乐诗人”的称号,不只因为旋律的美妙和歌词的韵味,还由来于他对待音乐和生活的态度。他在《下沙》里唱,“每个人都有无法忘记的人,思念会像细沙穿过你的灵魂”,当恢宏的管弦乐营造出壮丽的沙漠美景,游鸿明的歌唱却充满孤寂,像一个孤独的旅人。以歌动人,他靠的从来都不是迷人嗓音,而是感情投入:唱歌,要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年,专辑《最近的游鸿明》发行,全部十首歌的编曲全由他本人完成。纵然在乐坛已经没有太多号召力,他也未将自己的音乐交付给商业歌曲制作人。这并不代表着他对音乐市场有足够的了解,亦或是对自己的创作能力有足够的信心,而是他对内心完美音乐的执着和追求。
当卸下艺人光环,创作和演出间隙的游鸿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走歌人”。天涯海角,抑或大江南北,他游历世界却不忘边走边唱。与光鲜的舞台刻意保持距离,又能把生活、旅行中的所想所悟,沉淀成他音乐创作上的源泉。所以,他或许称不上是一个“职业化”的歌手,但绝对担得起“生活化”的音乐诗人。
不可否认,属于游鸿明的音乐时代确实早已过去。发行于20年前的《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下沙》等歌曲,已被列入经典老歌的歌单,即使距离他上一张专辑《最近的游鸿明》仅仅过了5年,但他仍然如同泛黄的老唱片一般,成为了记忆里的歌声。但是,尽管已到知天命的年纪,但游鸿明并没有远离,他只是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音乐。同样,华语乐坛也不会埋没任何一个用心创作的歌者,游鸿明只是换了一个舞台,到距离生活更近的地方去歌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