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轩
(笔名温柔、amakusakiko)
02年生于北京,现就读于北大附中高中。
年摄于北京springcameras拍立得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人,像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的探索和对话一样,可以不停地自我探索和表达。我常常是矛盾的,又会给自己提很多希望,如果有什么一定要遵守的事情就是坦诚的面对自己和去尽力的认识。对此侧和彼侧都有了解,不轻易赞美和责难。保持自己的柔软,警惕自身的模式和成见。我喜欢海子迷人的脆弱,也尝试用文字、胶片或者画画之类的各种途径来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表达,或许这是敏感的天赋。用几张照片概括自己真的很难,于是选择了一部分印象比较深的照片放在这里,大部分是去年拍摄的。”
joyside复出演唱会北京糖果livehouse
前几天,你作为策展人之一,和你的同学们一起举办了一场线上联合展览,你可以给大家诠释一下你们的展览名"ALMOSTMATURE"的含义吗?
ALMOSTMATURE
北大附中艺术线上联合展览
郭:这个过程还蛮有趣的,我们是根据作品想总结出一个主题,当时群里也在讨论,小潘比较想强调青少年的身份,我可能比较偏向于知不知道没关系的这种,所以折衷了一下打算起一个不是那么“硬”,但也带有一点青少年特质的名字:正在生长、变化、不安。一开始想叫premature,因为我挺喜欢的一个诗人卡明斯自己造了个词叫preregress(“向前退步”),当时觉得在词缀上做一些改变会很有意思,取“还没成熟、快要成熟”的意思,但premature这个词实在容易被误解成早熟于是就没放到大群里和大家讨论。想名字的时候忽然想到了我同学小吴以前朋友圈发过的照片,配的是落日飞车的歌,于是想到了果子成熟和人的“成熟”其实也差不多,都是一种正在生长的感觉,这和第一个板块我起了“生根”大概是相同的感情,不安的向上攀爬:我们熟悉的正在死去,不熟悉的慢慢生根,等待成熟、即将成熟。
冬上海
冬上海
你现在高二,做这些艺术相关的事情父母支持吗?
郭:父母不理解也不支持。我的家长属于那种典型的传统家长,看重成绩、过度保护,不理解艺术和娱乐的价值。从来没有因为做艺术相关的事情肯定我,很无奈,不知道怎么让她认可我喜欢的东西、不知道怎么让她因为这些事儿开心。我妈控制欲很强,好像从来不肯接受我是和她平等的独立个体。要部分摒弃浸泡了自己几十年的东西确实太难了。我朋友以前和我开玩笑说我妈简直是清朝人,确实是这样。但是他们被这种成见一样的东西束缚太久了,不知道怎么好好爱自己,也看不清我。我常常想如果他们支持我发起一些活动,支持我去表达,任何方式的支持都好,我会不会是一个比现在更让自己满意的样子。现在还是很矛盾,怨恨的同时也很心疼他们,我学到的也许只有我妈身上的坚强。很久之前读徐泓编的关于电视人陈虻的书,也想着既然他们希望我学,那我就学,学到成绩非常好,他们尊敬我,也会尊重我的选择。徐泓老师讲到新闻媒体必须在自由表达的同时拿捏一些分寸,有人把这个过程叫做戴着枷锁跳舞。我想我也是这样,希望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接受自己,戴着枷锁跳舞。
秋秦皇岛
冬上海
秋北京
你个人是如何平衡学业以及自己爱好特长的?在今后要面临的大学阶段,有没有一个你理想的学校和理想的专业呢?
郭:我没有特别刻意地去考虑怎么平衡学业和爱好的问题,是一种“要做的事情都要做”的感觉,大部分时间还是学业为主,准备高考;有时候觉得自己需要去创作和表达就会暂时放一放学习学习问题。我觉得现阶段高考确实重要,虽然我感受不到它能带给我什么。我相信创作的力量会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强,就也不会很反感说学习阻碍创作之类的。
大学的话现在想去北大学中文或者学理,还没有一个非常坚定的打算让自己未来都投入进去的专业。学理我一直觉得比较现实,中文是最近几个月忽然感觉到也许我喜欢的是文学。想去北大可能也是和我在北大附中上学有关,还有就是一种强烈的向往感。年胡适先生在北大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可以独立选择和表达、平等交流的空间正是我非常需要也想构建的。
夏joyside复出演唱会北京糖果livehouse
秋教师节乐队演出北京schoollivebar
对于你们学生现阶段做这些事情,你们北大附中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校内氛围是什么样的,会给你们足够的支持吗?有没有什么局限性呢?
郭:校内氛围还是比较包容的,说支持的话也很难,可能相对其他学校来说提供的资源更多。艺术课程可选择的很多,学校里还有艺术空间,也会提供很多参与艺术和与普受认可的艺术家接触的机会。我们可以自己去发起一些活动或者做项目、艺术工坊,学校会为我们提供场地和设备,也不会阻止我们在楼道里模仿一下齐奥·卡特兰。这里最可贵的对我来说是伙伴,学生和老师可以作为平等的创作者或者合作伙伴进行讨论,这是非常难得的;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获得或多或少的朋友和一起做事的伙伴,我遇到的两三个和我合得来的好朋友都是在上了快一年学之后,虽然也不算是受到普遍认可,但确实也觉得满足和开心,有了更多坚持的动力——有相互理解的和自己契合的人真的太好了。对于学校的环境,附中的环境是变化的,这是一种持续的、我们可以参与的变化。规则不是死教条一样的东西,学校会包容我们去表达和改变。学校的氛围其实不太好总结,取决于个人抉择。局限性也在于这里,附中毕竟是一个一群人聚集的地方,群体会有群体的属性,有的人能在这儿接触到先锋的思想,致力于革新一些东西,获得更多的认可,坚定自己的选择;有的人能在这儿接触更多的人,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也会有人显得非常不入流,因此觉得自卑。总之学校给了我们独立的空间后,人与人的接触变得更多更深了,互相之间的作用变得更强烈更直接,更多的尝试让我们对自我的探索更深入。
秋跟组场照北京
秋剧组工作照北京
秋《特里斯坦(lemon)》剧照北京北大附中
春科特柯本纪念演唱会北京北大附中
夏北京北大附中黑匣子剧场
秋剧组摄影
秋剧组摄影
冬北京北大附中
春北京北大附中
可以讲一个你现阶段认可的艺术家吗?有没有那么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让你开始画画/摄影/拍实验影像进行表达,表达的时候对于媒介的选择有个人的理由吗?
郭:我喜欢诗人海子和大卫与社会诗歌乐队的主唱王任之,喜欢海子是因为他迷人的脆弱,像一架风琴一样一拨就响。还有他的坦诚和他无比的纯洁、偏执、敏感。他那种疯狂的、单纯的理想主义是一种不可方物的美,是纯粹而震撼的歌谣吸引着我。认可任之是因为他强烈的、非常有力量的诗性表达和对世界无比的坦诚与关怀,他就像一个圣徒在作出神性绝唱,对历史、对社会、对性和人类本身。它是一个无比鲜活、充满生命力的人。可以看看他最近的诗(节选):先是中指插进喉咙,然后再拿眼珠子剐蹭牙龈。他妈的。我是上千道被你丈夫腋下的那张潮湿的健康证明给猥亵过的食材。可是原本都已经熟透了,这具浸满芥末酱的骸骨却一夜之间就在其余舞客的肠胃里修建起了几医院还有数十场死蝙蝠的嘉年华。
我大概上初中的时候会随手记录一些东西,后来发现自己是一个所谓心灵力量很强的人,用感受理解世界的那种,也慢慢认识到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