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很有意思的一首词,句句直指人心戳破

公元年,苏轼在杭州接过一纸调令,被调往密州任知州。而杨元素,即杨绘,来杭州是继任陈襄知州职务的。陈襄卸任是被召回京,为枢密院直学士。

为何特别强调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呢?

非常简单,因为他们是一帮人的,都坚决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因此全部都在“元祐党”的行列。

这一年里,朝中发生了什么事呢?

一方面,百姓闹旱灾,受尽饥苦。元祐党连番上奏,高太后几乎向神宗控诉,说是“王安石乱天下”

另一方面,王安石被罢相,调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而王安石这次罢相后,元祐党看到了希望,逐渐开始反击,故才有了这么大的人事调整。

台湾作家三毛当初编过一个剧本叫《滚滚红尘》,里头有一句话:醉笑陪伊三万场,不诉离伤。意思是:无论是天涯海角,岁月沧桑,她还是会陪在我的旁边,陪着我喜怒哀乐,一生相随。

毫无疑问这个是取自了苏轼的《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中的一句话。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可是苏轼这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很有意思的一首词。

一方面,这首词是苏轼“唱和”杨绘的。

因此在上半阙中,苏轼说:密州和杭州市相距千里,天涯云海一望无际,这个酒就先不喝了,等哪日功成名遂,荣归故里时,我再与君醉上三万场。

“还乡”肯定并非告老还乡,反而是指“还朝”,王安石已倒,因此这个时候的苏轼,对政治前景是野心勃勃的。

另一方面,在下半阙中,苏轼更坦诚相待,不诉离伤,痛有别肠。

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不要像凡俗中人那个样子,为人世间生离死别而去畅饮,若我俩酣畅淋漓喝一场时,一定是有缘故的。

什么缘故呢?

大醉后,宴席散掉,我会去河塘边送你,好像瞬间见到了羊祜那样,为你的政绩而感动落泪。

这首词解到这儿,就足可见苏轼那个时候的政治抱负了。

19岁时,苏轼高中进士,是天之骄子,每个人都清楚,但凡他不出现失误,今后势必是封侯拜相的。

然而,就在次年,苏东坡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还朝后进行京察,又在凤翔府浪费了几年时间,一晃10年关键时期就这样虚度了。

随后,王安石又进行变法,毕竟政见不合,官途又遭打压。就在此时此刻,好不容易看见曙光,并且他都35岁了,显而易见,他心中对实现理想抱负有多向往。

然而,若是此时此刻苏轼清楚自己下半生会经历什么,他肯定会懊悔现在对仕途的热忱。

5年之后,新党派反击,以舒亶为代表的御史台找到苏轼以往诗文,列各大罪状,轮流弹劾,“乌台诗案”出现,苏轼身陷囹圄。

要不是王安石上奏为他喊冤,说不定苏轼早就在那时候终结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贬官黄州四年后,苏轼特意去拜访了王安石,以表达谢意。

也恰好是从“乌台诗案”过后,苏轼才真真正正成为胸怀豁达之人。

由此可见,人的成长终究是要亲身经历某些痛楚的,否则苏轼也不会成为宋词第一人。

王朝有更替,江河存万世,这些华丽的篇章经过时间的沉淀,愈来愈香醇浓厚。

推荐你读一读《苏轼词传》,其收录了苏轼各个时期、阶段的诗词,同时记录了他的生平,只有深入的了解了他的一生经历,才能对诗词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与《苏轼词传》一起的,还推出了《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和《辛弃疾词传》六本书籍。

恰好最近正在搞促销,活动价共只需79元,整整6本可以一次带回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ishouzhai.com/jbxx/14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