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与核心谈组建文化和

年4月8日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著名品牌专家、中元品牌价值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旅游大典》总策划方永灼先生接受了记者采访,就“如何看待文化与旅游的共生关系”发表了见解。

古今中外,人们喜爱的景点景区无一不是凝聚人类历史文化之精华,抑或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之大成。现代许多旅游景点得以发现、发掘、恢复、重建,无不是因为史志文献的记载及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

一部书、一首歌、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项活动、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传说、一件文物、一句广告词,等等,成就旅游品牌的案例不胜枚举。

这从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化现象中可见一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句,奠定了岳阳楼中国四大名楼地位,亦成为忧国忧民,胸襟天下之经典;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绝句,不仅成为写景之经典,而且成就了“滕王阁”中国四大名楼品牌并使之屡毁之后又屡建;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言,确立了桂林世界旅游城市的崇高地位,给桂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旅游综合收入。

吴冠中《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短文,成就了张家界“世界遗产”旅游大品牌;

沈从文的《边城》让湖南凤凰古城旅游风生水起;

陈逸飞一幅双桥典片《故乡的回忆》,使得江苏周庄扬名于世;

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彻底改变了云南省中甸县的面貌(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市),并推动滇藏川结合部大香格里拉旅游圈走向火热;

《白蛇传》的美丽传说,把杭州西子湖演绎的异样暧昧、楚楚动人,从而带动了杭州的旅游产业;

“天涯海角”成语,使三亚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先驱。

以上是成功的案例。然而,与此相反的现象是现在很多旅游投资者动辄数十亿、数百亿建造一个景区(诸如若干仿古城镇),但真正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屈指可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氛围,至少可说是文化因子不匹配。金钱所堆砌起来的只不过是一堆垃圾建筑而已。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联系。旅游是对文化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感触、感受与体验。“旅游能够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

因此,旅游使文化得以更加广泛的、自觉的传播。另一方面,旅游价值的发现与发掘,旅游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无不得益于文化的核心载体——典志文献及文艺作品的记载与传播。

从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的。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使人类社会日趋文明。虽然很多人仍然认为文化是软实力,但时至今日,文化早已表现为现实生产力。

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实现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对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凸显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与核心,文化因旅游而显得生动、具体,从而更加深入人心;旅游因文化而富有内涵,富有韵味与魅力,从而历久弥新。

旅游与文化融合,二者相得益彰。很符合传统的体验式的游学精神。

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这不只是从部门管理职能上理顺了关系,而是着眼于“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历史高度认识文化的巨大力量和旅游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性,才真正地抓住了旅游的文化内核,使得旅游回归本真。

文化与旅游共生,旅游与文化共荣。如此,才是体有魂附,魂有体附,魂体相依。

我们相信,上层结构的完善与合理引导,文化产业与社会各行业的有机结合,将会大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推荐阅读

范昭诚:旅行是心灵的阅读,阅读是心灵的旅行

毕淑敏:带上灵魂去旅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ishouzhai.com/wdms/11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