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海判南天石刻牵出300年前

一方巨石年前被人剖开,每年冬至日12时,太阳刚好与剖开的石面重合,旁边还刻有四个大字“海判南天”。这个位于中国著名风景区天涯海角的一方巨石上,可以明显看到被人工剖开的痕迹。那么,这巨石是什么时候被剖开的?是什么人剖开的?剖开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一问不要紧,深究起来,牵涉到年前的一项天文秘密。下面跟着清风的镜头,去剖开其背后的谜团。

作者

紫竹清风编辑

小琴台

在三亚市西南20公里处的下马岭下,有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天涯海角。这里奇石磊磊,椰叶依依,碧波万顷,渔帆点点,以其美丽迷人的热带滨海风光,构成一幅“南天幻境”画卷。这里的每一方石刻古迹,都有着令人着迷的故事,尤其是“海判南天”石刻,其背后的神秘故事更是让人惊奇不已。

“海判南天”这四个字,最难于解读的是“判”字。根据《大字典》的释义,判,通泮,开也。如果按这种解释,那么,“海判南天”可理解为“海开南天”。问题是,是什么因由将此处称为“海开南天”呢?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一方深藏着谜一般的石刻,古往今来曾令不少到此游历者甚感迷惑。上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曾三次游览天涯海角,对于“海判南天”石刻也感到困惑不解,认为其款识风化难辨,几乎“毫无痕迹可寻”。加上光绪《崖州志》对于该石刻的记载过于简略,只有一句话:“京差苗曹汤大人至州东下马岭海边刻海判南天四大字于石”,使该谜团显得更加迷离。另外,钦差大臣是一个人(苗曹汤),还是三个人(苗、曹、汤)?钦差大臣不远万里,亲自来到天涯海角是为了什么?近年来,经宋爱军先生倾力考据,终于揭开该谜团,其背后蕴含的“密码”也逐渐解开。

从康熙四十七年(年)开始,进行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康熙五十三年(年),钦差钦天监五官正苗受、理潘院绰尔代(绰字与曹字读音相近,被志书误记为“曹”字)、法国耶稣会士汤尚贤奉康熙皇帝旨意在天涯海角剖立“海判南天”石刻,剖开的一面指示冬至正午太阳的高度和北极高度。该石刻四字大约50厘米,楷书,为康熙年间中国大陆南极“标志”,是中国陆地子午线的“午”点,也是康熙时期天文大地测量崖州观测点。每年冬至日12时,太阳正好出现在该巨石东侧上方,与石面重合,非常神奇。各位如有机会在冬至日前往天涯海角游览,不妨去“海判南天”石刻下体验见证这一神奇的史迹。

天文测量在古代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西方天文和地理知识的传入应用,最终在康熙年间完成《皇舆全览图》。同时,“海判南天”石刻也成为年前中法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历史见证。

康熙年间进行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中国乃至世界地图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举。康熙皇帝委派法国科学家白晋、雷孝思、杜德美、汤尚贤、德玛诺、山遥膽,奥地利人费隐和葡萄牙人麦大成与中国官员共同测绘,测量采用三角、天文测量法,于康熙五十七年完成《皇舆全览图》测绘。测量过程全国使用了个控制点,海南有7个控制点,分别是琼州府、文昌、万州、崖州、昌化、儋州、临高等7个观测点,而“海判南天”石刻是现存唯一可考的观测测绘点。

△年前剖石痕迹仍历历在目

每年冬至日正午12时,太阳正好出现在该巨石东侧上方,与石面重合,非常神奇。

中午12时,游客正在剖开的石面下观测太阳,亲眼见证这神奇的天文现象。

这幅浮雕图案取自17世纪80年代末法国博韦工厂创作的《中国皇帝史》系列织锦挂毯中的一幅,描绘康熙皇帝与法国科学家研讨天文测量的情景。

笔者冬至日中午在海判南天石刻剖石前拍照,记录“海判南天”石刻的秘密。

更多精彩图文,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咨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ishouzhai.com/mfms/7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