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教清明人生何处不青山

02:12

走过山重水复,也走过平坡小路;沐过杏花春雨,也看过塞外百草凋枯;听过汴京的登闻鼓,也在天涯海角泛一叶孤舟。

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

川蜀长江,青山埋骨。

△苏轼图片源于网络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出生于眉州眉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轼”与“辙”,是苏洵对兄弟二人的寄寓。轼,指设在车箱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庄公十年》云:“登轼而望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辙,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有仿效、依循的意思。

确如父亲苏洵的期望。

苏轼的一生,光明磊落,正直坦诚。六十余年历经五朝皇帝,仕途波折,征程多歧路,却开朗乐观,智慧从容,有至情至性的朋友,有善解人意的知己,足迹跨越大江南北,是真正的“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苏轼自称“性好山水”,据资料统计,他一生游览过的山水约有处,其中自然风光处,爱山景奇峰也爱峡谷洞府;园林处,包括名山古刹,友人宅园,还有不相识的私人小院。背井离乡,既是颠沛,也算修行。跨越川蜀长江,神游江南锦绣,但凡风景极佳的场所,都留下过苏轼寻访的足迹,与风神华彩的诗词。

△苏公堤图片源于网络

他将令他获得身心徜徉的山水,与所到之处百姓民生紧密相连,为当时的州府与后世之人留下富有“苏轼风格”的园林景观。

△陈树人《苏公春晓图》图片源于网络

嘉佑六年,苏轼到达他宦游生涯的第一个驿站——陕西凤翔。凤翔府近乎宋夏边界,边境损耗较大,一路西行,萧条荒凉,百姓多贫瘠孤苦,令苏轼倍感唏嘘。他的少年意气化为践行儒家重民仁政思想的赤子之心,以至于至今的凤翔,仍风靡着关于这个宋代人的传说和遗迹。

君子亭,以及为庆祝久旱逢甘露的喜雨亭相传为苏轼修建,苏轼还为此写下名篇《喜雨亭记》;苏公祠、宛在亭、望苏亭单从字面便能读出当地人的感情;聚贤厅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苏东坡被凤翔人尊称为“苏贤良”;东湖柳,东湖乃是苏东坡在周文王“饮凤池”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湖边多植莲藕、细柳,成为凤翔府三绝之一。

此外,苏轼在凤翔的官舍,也经过了他的一番改建,从琐碎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依稀可见九百年前,小小的庭园里,亭池径廊,松桧莲榆,山水花木相映,怡然自得的景象。

△苏轼《前赤壁赋》(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源于网络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往后数十载,无论是已年逾不惑的苏轼在黄州家徒四壁时的赤壁怀古、承天寺夜游,又或是被贬至儋州结庐茅屋,却不忘办学堂,介学风,流传下以“东坡”命名的村井田舍、衣食路桥,他始终对山川风物怀着迷恋与执着,哪怕事由缺米少菜而起,关乎生计,然而开垦与种植却依然令他快乐,令他栖居过的庭园都饱含生机。

△苏轼《寒食帖》(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源于网络

短竹萧萧倚北墙,斩茅披棘见幽芳。

使君尚许分池绿,邻舍何妨借树凉。

亦有杏花充窈窕,更烦莺舌奏铿锵。

身闲酒美谁来劝,坐看花光照水光。

——宋·苏轼《新葺小园二首》

唯独他唏嘘怅惘,上任期限不过三五载,便要和陪伴自己的庭园作别,短暂的园居时光便显得弥足珍贵。人生轨迹变幻莫测,怕自己垂垂老矣时已来不及重回故里,唯请邻居帮忙照看园林,不致荒废。

苏轼生命的炽烈与他钟爱的园林山水融汇在一起,一年又一年,在汴京的钟鼓,在苏公堤的芙蓉杨柳,在沧海珠崖,琼楼玉宇,和着倒映在酒杯中的明月饮下,青山便在平芜尽处。

下期介绍

00:44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白居易图片源于网络

白居易,这位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造园家,53岁在洛阳改建晚年居所履道坊宅院。白居易还为这座堪称唐代文人写意园林的代表作写下了《池上篇》,成为一千多年前的家居博主先驱。

下一期,让我们和香山居士一起探寻唐代文人士大夫独特的审美理念。

温馨提示

请您提前预约参观门票。由于馆内停车场车位有限,请配合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耐心排队等候入场。如馆内停车位已满,可选择附近车位充足的停车场进行车辆停放。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请您遵守国家有关预约、错峰、限流、验码、测温等防疫规定,服从工作人员引导,感谢配合。

请您注意防护安全,科学佩戴口罩,保持一米间距,文明安全赏花踏青。

另外,中国园林博物馆线上更多精彩展览与科普内容,邀请大家浏览体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ishouzhai.com/mfms/14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