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简介
地理概况
毛里求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东经57°35′,南纬20°15′。国土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属岛),本岛面积1,平方公里。距离非洲大陆东海岸2,公里,距马达加斯加岛约公里,距留尼旺约公里。
地形概况
毛里求斯岛由火山爆发形成,浅海为珊瑚礁环绕。沿海为平原;中部为高原,包括大港山脉、黑河山脉和莫卡山脉,平均高度米。最高峰黑河之巅高米。河流短小,东南大河最长,约34公里。在环岛珊瑚礁的保护下,毛里求斯岛几乎全部海岸线都铺满了美丽细腻的白色细沙,因此游客不论住在岛屿的哪一侧,都能畅享浪漫的白沙滩。毛里求斯岛的最南端是全岛唯一没有被珊瑚礁包围的地方,这里由于独特的断层,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海底瀑布”景观。
岛屿信息
毛里求斯包括本岛及罗德里格岛、圣布兰群岛、阿加莱加群岛、查戈斯群岛(现由英国管辖)和特罗姆兰岛(现由法国管辖)等属岛。
主要城市
毛里求斯的首都路易港位于本岛西北端,亦为该国的最大城市。其他重要城镇包括鸠必(Curepipe)、瓦瓜(Vacoas)、菲尼克斯(Phoenix)、卡特邦(QuatreBomes)、玫瑰山(RoseHill)及博巴森(BeauBassin)等。
毛里求斯历史
毛里求斯原为一座荒无人烟的岛屿,年,被葡萄牙航海家马斯克林(PedroMascarenhas)发现后,然后对该群岛进行重新命名。年,一支荷兰军队在海上遭遇飓风,被迫上岛,他们在东南海港登陆,荷兰船长将该岛命名为毛里求斯,直到年,荷兰人才开始对该岛实行殖民统治。先后成为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最终在年赢得独立。
时间
事件
公元9世纪
阿拉伯人发现毛里求斯。
公元16世纪
葡萄牙人到达毛里求斯,把这座小岛叫做“蝙蝠岛”,但并没有在这座小岛上开垦或殖民。
年
荷兰人来到毛里求斯,并以莫里斯·范·拿骚王子(PrinceMauriceVanNassau)的名字将岛屿命名为毛里求斯。其后,荷兰人开始在毛里求斯殖民。岛上大量的原生植物及动物收到了极大的破坏,渡渡鸟也在此期间灭绝。
年
由于岛上奴隶起义,荷兰殖民者离开了毛里求斯。
年
法国人占领了毛里求斯岛,并改称它为“法兰西岛”(IledeFrance)。
年
伯特兰·弗朗索瓦·马累·德·拉·布尔德奈总督(Bertrand-Fran?oisMahédeLaBourdonnais)建立了路易港,并逐步将毛里求斯发展成为繁荣昌盛的法国殖民地。拉·布尔德奈总督的塑像现在仍屹立在路易港湾。
年
法国在毛里求斯岛东南海岸的大港(GrandPort)与英军的大型海战中获胜,这也是拿破仑的军队唯一一次在海战中获胜。然而,仅3个月后,英军就通过一次奇袭打败了法国。
年
岛屿正式被划归为英国殖民地,并恢复使用“毛里求斯”这个名字。英国人占领毛里求斯后,虽然将官方语言改为英语,但允许毛里求斯当地居民继续使用法语并在民事及刑事审判中使用法国法律。因此,虽然英国统治了毛里求斯整整年,但法语仍在这里广泛使用。
年
英国废除奴隶制度,契约劳工取代了免费的奴隶。在这一时期,大量印度、中国及穆斯林的契约劳工来到了毛里求斯。
年
毛里求斯正式宣告独立。拉姆古兰爵士(SirSeewosagurRamgoolam)成为第一任总理,但毛里求斯仍属于英联邦的一部分。
年
毛里求斯共和国成立。
人口概括
毛里求斯现有居民万左右,岛上居民主要来自印度、非洲、欧洲等地。其中约68.4%是印巴人后裔,27%是克里奥尔人(非洲人及欧非混血儿),2.9%是华人(大多数是广东梅县籍客家人),1.7%为欧洲人后裔。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人,世界排名11。在毛里求斯多民族文化环境下,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和平共存。
虽然毛里求斯没有官方宗教,但是目前印度教是教徒最多的宗教。岛上到处可以看到颜色鲜艳、装饰精美的印度教庙宇。圣水湖是毛里求斯最神圣的印度教圣地,这座庙宇专门供奉湿婆神,这里有一座33米高的湿婆雕像。
每年,毛里求斯都会举办多场宗教仪式,庆祝活动接连不断。主要有湿婆节、开斋节、排灯节、渡火节、圣诞节、新年和拉佛神父朝圣节,中间还有很多其他的庆祝活动。无论宗教信仰如何,各种节日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印度洋上这座小岛丰富文化和遗产的象征。
毛里求斯的文化
热情友好的人们
毛里求斯的天然美景和多元文化反映在热情的当地人身上。丰富的文化和遗产将他们紧紧相连,毛里求斯拥有世上最纯真、天然和热情的微笑。正如毛里求斯共和国国歌所唱,“让我们团结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平、公道、自由永享”,印度裔、非洲裔及华裔、欧洲裔的毛里求斯人在这里共同生活,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的信徒以及穆斯林们也在这里和谐共处。
深厚的历史沉淀
毛里求斯有着丰厚的历史,也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其中阿普拉瓦西?加特(AapravasiGhat)和莫纳山(LeMorne)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纳山在18世纪期间和19世纪初是逃亡的奴隶的藏身之地。莫纳山地理位置偏远,山林中植物茂密,再加上悬崖峭壁的天然屏障,因而成为了逃亡奴隶的天然庇护所。奴隶逃亡运动的传说,使莫纳山成为了抵抗奴隶制的标志地,象征着奴隶们为了自由不懈努力、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8年,莫纳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阿普拉瓦西?加特(AapravasiGhat)在印度语中意为“移民入境站”。年,英国政府选择毛里求斯为第一处试验地,进行一项“伟大的试验”,即用自由劳动力代替奴隶。阿普拉瓦西?加特建于19世纪下半叶,在众多的用于迎接契约劳动力的典型移民入境站中,是唯一一个保留至今的遗址。
此外,老港(VieuxGrandPort)遗址之路和荷兰探险家登陆的纪念碑也是了解毛里求斯历史的推荐去处。
赛加舞蹈sega
塞加音乐富有律动和节奏感,韵律摇摆,鼓点欢快,克里奥尔特色鲜明的歌词也值得细细品味。塞加舞代表着自由与生活的愉悦。虽然塞加音乐韵律欢快动人,但塞加舞蹈的诞生与发展却和黑奴的惨痛历史紧密相连——被殖民者们从非洲大陆带来的黑奴们,每天晚上完成繁重的工作后,以围着篝火跳舞的方式,来暂忘痛苦。现如今,塞加舞已成为代表着毛里求斯的民族舞蹈,从酒店到商场、从僻静的村落到美丽的沙滩,随处可见这一欢快的舞蹈。
传统的塞加舞蹈使用拉瓦纳手鼓,马拉瓦纳沙盒和三脚架伴奏,鼓点的节奏、跃动的舞步和药业的臀部,和动人的映月相得益彰。毛里求斯的年轻人们,还将塞加音乐的韵律与雷鬼音乐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乐“Seggae”。塞加音乐也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与艺术
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得毛里求斯成为孕育文学家的一块温床。毛里求斯作家JMGLeClézio便获得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这份至高的荣誉带到了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人也将这座岛屿的浪漫揉进了诗歌,CamilledeRauville是毛里求斯著名的法语诗人,他的作品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