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是幽州(今北京)人。北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北宋王朝功勋卓著的开国元老。他经历太祖、太宗两朝,搏杀官场30余年,三次入相,被封为太师、魏国公,死后追封真定王。赵普赵普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其后,他为太祖赵匡胤确立了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又制定了一系列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律令,应该说它是宋王朝的缔造者之一。赵普的学识不高,但此人的确有才,自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他又心狠手辣,为相后期,为了打压异己不惜陷害秦王廷美,在史学界,他是一个众说纷纭、毁誉参半的人物。赵普与赵匡胤的初次相见是在滁州。听说赵普“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赵匡胤闻名召他相见,然后“深器之。”后来在一起涉及百余人的命案中,赵普认为其中有冤情,便细心核查,又请赵匡胤亲自审讯,最后解救了很多无辜的人。赵匡胤从此更加重视赵普的才能。到汴都后,赵匡胤便向周世宗推荐赵普。赵普当上了节度推官,从此成为赵匡胤的心腹幕僚。此后,赵普直接策划、参加并指挥了陈桥兵变。他有拥戴之功,自然也成为了开国元勋。但论功行赏时,他并未担任要职,因为赵匡胤还要重用那些后周的大臣,以稳定刚刚夺取的政权。赵普心领神会,他一如既往地为新皇朝的巩固出力。终于,赵匡胤平定了后周旧臣的叛乱之后,赵普因功出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紧接着,他为宋太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先后平定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乾德二年正月,赵普被拜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这是赵普第一次拜相。在任期间,赵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消除了宫廷政变的危险,将藩镇的政权、财权和兵权都收归了中央,经过一系列改革,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为了大宋朝,赵普可算是殚精竭虑。然而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贪财。赵普经常想尽办法,大肆搜刮钱财。大到地方官员进贡,小到办差中饱私囊,但凡有钱财进账的事情,他都不肯放过。一来二去,他贪污受贿和违法经营的事情就被赵匡胤知道了。太祖慢慢疏远他,使得赵普不得不上书请辞。很快,旨意下来,赵普调任为河阳三城节度使。他的第一任宰相到此为止。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因为继承皇位的不是太祖的儿子,而是太祖的弟弟,这在当时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是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的。也因此,朝野之中对这件事的议论始终没有停歇。得位不正,乃是帝王大忌,太宗赵光义自然十分郁闷。几年后,有人告发皇弟秦王赵廷美谋反,太宗找来赵普商议此事。熟谙权术之道的赵普,感到升迁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向太宗透露了皇太后有“金匮之盟”的事,令太宗欣喜不已。所谓金匮之盟,就是当年杜太后临死之前,曾要求赵匡胤答应为了避免重蹈前朝覆辙,将来要先传位于弟弟,而后再由弟弟传位回儿子。赵匡胤答应了,而且赵普将太后的遗嘱写下,放在一个金匣子里,交给老成的宫女掌管。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个所谓“金匮之盟”是假的。一方面,太宗继位已经六年,如此重要的东西,这么长的时间,赵普一直不曾透露,于理不合。其二,当时在场的人,除了赵普,已经没有第二个人活在世上,赵普说的话根本没有一点旁证。也就是说,他怎么编都是可以的。但是,太宗为了证明自己是合法继位,太需要这样的东西了。至于真假,那根本就不重要。于是,太宗高兴地对赵普说:“从今以后,我知道你对朝廷是忠心耿耿的啦。”于是拜赵普为司传兼侍中,封梁国公,并令其调查廷美的案子,这样赵普第二次入相。其实这个时候,阻碍太宗传子的唯一障碍就是廷美。赵普心里跟明镜似的,不需要别人点拨。恰好在此时,赵普的宿敌卢多逊也任宰相。赵普完全丧失了人性,诬陷卢多逊和赵廷美密谋篡位。太宗自然是又一次惊喜不已。他太需要有人告发廷美了,至于卢多逊,他根本就不在意,多逊少逊,陪杀的一个人头而已。但是表面样子还是要做一做的。太宗故作惊讶:“廷美何其着急,既然这样,我就传位于他好了。”赵普连忙说:“不可,传位于弟之事,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你看这君臣二人,一问一答,是不是就像在说相声?但是,这样的相声,有人可是笑不起来的。很快,太宗下诏斥责卢多逊不忠,将其降为兵部尚书。过了一天,又将其下入狱中,并逮捕赵白等四人。奇怪的是,赵白等人很快服罪,并与卢多逊当堂对质,卢居然无法抵赖。这出戏演得实在是太漂亮了。太宗召文武集议朝堂。群臣根据旨意最后决定,廷美勒归私第,卢多逊被发配崖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三亚,即日出京。没几年,卢多逊就病死在了美丽的天涯海角。弄死了政敌卢多逊,按说赵普应该松口气了,但是不然。他看到廷美还在京城,生怕他一旦死灰复燃,必然不会放过自己。此时,赵普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为了保全自己和子孙的身家性命,他决定彻底整垮廷美。他唆使他人告发:廷美不曾悔过,反多怨谤。太宗大怒,降廷美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随后又派官员前往房州监视廷美。赵廷美颇受打击,郁郁寡欢,到房州第二年就死了,年仅38岁。廷美被贬不久,赵普第二次罢相。原因不明,但可能跟他卷入皇家内部事务有关。一方面,作为臣子,这种事应尽量回避,赵普不但没有,反而数度掺和,犯了大忌。另一方面,他栽赃构陷、落井下石的毒辣手段,也让太宗感到了恐惧。端拱年间,太宗又下诏,授赵普太保兼侍中,同吕蒙正平章事。这是赵普第三次入相。赵普知道,太宗有意重用吕蒙正,担心他资历太浅,所以让自己压压台面。所以两年之后,他再三请辞,太宗不许。最后赵普只能勉强担任西京留守一职。又过两年,淳化三年(年),赵普以年迈病重为由,请求辞官,终于得到批准,当年七月因病去世,终年71岁。死后被追封真定王。我是笑谈古和今,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