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聆听世界遗产日招

海峡卫视《福建文化记忆·丝路百工》宣传片

△海峡卫视《福建文化记忆·丝路百工》第二季开播仪式嘉宾陈招

海峡卫视《福建文化记忆·丝路百工》分享会

(完整视频)

长按即可进入歸一堂视频号

观看更多歸一堂动态

(本文根据演讲录音整理)“大家好,我是招师。记得三年前的世界读书日,我在大梦做了一场关于《富春山居图》的讲座,今天是世界遗产日,我又来到了这里,看来我与世界的这些日子颇有缘分。”△年4月大梦《富春山居图》鉴赏沙龙感谢海峡卫视的邀请,现在由我这位江湖人士结合自身经历来聊聊对传统文化也包括传统手艺的看法。△拉线面的手艺人

新冠疫情期间,经常在家吃淋了老酒的鸡蛋线面。线面是福州传统面食,其工艺发端可追朔到唐代,至今河南信阳一带还有保留其基本做法。我居住乡间十余年也常带朋友们去买线面,这张”拉线面的手艺人"就是路上拉线面的手艺人,因为这个“拉”的动作,使八九十年代的福州人把“跳交际舞”称为“拉线面”。

△福州传统美食:太平面品质好的线面煮后不易坨,能饱吸高汤,入口细滑是极好的滋补佳品。小小的线面不仅有味觉的美,也有视觉的美。拉线面时的动作就常常以绘画、摄影、影视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煮好后的线面盛放在汤中,经纬分明,再衬以高汤的金黄色,又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当前年轻一代人更喜欢意面、拉面、方便面之类的面食,且老食客也在逐年减少,导致线面市场面临极大冲击,传承线面制作工艺的匠人数量也随之减少。△福建少儿频道小记者团的采访这件事引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小思考。为了更好的说明我做了个公式:传统文化载体(手艺人)呈现方式(有形或无形的物品)个体(欣赏者),欣赏者的水平以及数量反过来也决定了传统文化的走向,这个关系是荣辱共存的。举个例子:福州老食客对线面口感提出意见,当意见到达一定数量时必然会促进商家整改,反之就很难进步。换句话说,很大程度上食客的数量以及品味决定了线面的命运,线面也能反向拴住食客的心,食客自然对线面由爱生美,必然会去探究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由此派生出的美,我想这就是生活美学的由来吧。可见“美”必须要“以爱生情”为前提,否则只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源,传统文化也是这样的。传承、复兴都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它是个整体的结构,是个生命体。我们现在所谈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指我国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文明。它是个体之间通过口传心授、身体力行、一代一代往下传的,当然也会因各种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增减。而现代的人按个电钮,配比都给你弄好了,计算机算出冷冰冰的数据,少了人的温情。我们应该时时回归到本源里,学习传统、或者说认识传统,从中感知人的温度,进而热爱传统,享受生活的美。△年解放大桥(万寿桥)我出生在70年代中期,周遭的大环境经过文革洗礼后极度混乱,加之物质上极度匮乏造成心理上喜新厌旧、崇洋媚外、轻视传统的时代特色。好在那时商品经济和商业意识还未兴起,许多传统手艺、建筑等在社会上还占有一席之地,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记得儿时上的是师大幼儿园,当年幼儿园的校址就是由陈宝琛创办的协和大学的一部分房子(师大校部对面,九十年代末被拆),清一色红砖灰瓦、罗马柱,是座典型的清末民初、中西结合式的建筑,现在的兰亭新天地的后面的赵家祠堂以及祠堂前面一到春天就开的紫藤花,还有那座千年的解放大桥以及桥上为了生计常年来往于台江、仓山的老手艺人。精神生活上接触的传统文化就是听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等艺术家所讲的评书了。每到民俗节日,坊间还有伬唱、闽剧、杂耍、舞龙、舞狮等演出,这时候孩子们最开心,可以到现场买到麦牙糖塑、吹糖人等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传统”,在我心中浮现的是漆皮箱、是有线广播音箱、是籐板床、是荔技肉、是青红酒、是麦牙糖、是虾油、是烟台山上那对石狮子、是到节日才请出来供奉的祖宗牌位还有在闽江边上近千年的摆渡码头……这些就是我那个时代最早的传统美育启蒙,这些都是扎进心里的文化,所以至今依旧淘洗不掉难以忘怀。△福建师大原校部然而这样的“传统”是自发且无序的,现实教育体系上是没有任何引导和规划,所以在现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极易被忽视和干扰。正因为当年客观的历史环境造成没有重视、没有宣教,再加上之后经济大发展,对老物件、老手艺、老建筑情感逐渐疏远,没有了“爱”,“美”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这次的宣讲其主题是如何对“传统”产生“爱”而不是空泛地来讲美学。当传统与现代相碰撞时,有一部分人选择向现代学习与时俱进、也有一部分选择向传统学习,“逆行者”背影总是孤独的。百年来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社会上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向西洋学习成了普遍的共识,传统文化一夜间被视为糟粕。那时候我们想找一个学习传统中国画的老师很难。另外,由于崇洋观念的影响,大众乃至精英阶层对传统美学的看法都是极其短浅甚至一无所知,提起画家就只知齐白石、建筑就爱罗马柱、吃就喜好肯与麦,社会上贬中崇洋等现象比比皆是。那时没有互联网,关于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又少的可怜,博物馆宣教陈列设备十分简陋,许多字画都安静地躺在库房里,这些就是当时想学习传统的学子们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的条件。现今,中国经历了巨变。二十几年前,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大家对精神层面上的审美有进一步的要求,人民群众也期盼有品味的生活。我在省属博物馆工作整十七年,博物馆的资金投入逐年上升,馆舍和陈列也日新月异,这只是社会的缩影,代表了这个社会对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的程度。但是,在角色以及物质变好的情况下,文化界是否有改变思路,调动各种资源和媒介来引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这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大众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样的,官方和民间各有长短。于是当时许多文化人借着这东风,耕耘于民间的文化人也联合起来开始用自已的微薄力量发声,我也是其中一员,尽我们的力量为国家做点事。当年我们用什么来唤醒孩子们潜在的历史记忆呢?△人文遊—于山首选人文遊。人文游是对人文景观、人类文化遗址、自然景观的追思寻访,需要用清澈的心灵来感受,是提升人生境界和丰富精神生活的活动。我们现在所谈的即是后者。这就决定了遊的人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至少要有颗崇尚文化的心。只有这样才能与景物产生情感互动,从而得到精神享受,使同遊的孩子也可在这样氛围中相互感染,得山川之灵气,并与古圣先贤对话,从而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获得人生启迪。△人文遊—于山古人云“学史可明其志”就是这个道理。福州第一所新式学校“蒙学堂”的老师们就时常带学生人文遊,讲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这是福州现代教育的开端,也是当时教育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产物。清末名臣乡党林则徐的“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就是林公少年出游的巧对。△人文遊—于山本着这个主旨我与朋友们从年开始,以发帖的形式招集了一些有前瞻意识的家长,先后在于山(英雄的山)、乌山(文人的山)、昙石山(历史的山)、马限山(不屈的山)等地举办了数场人文遊的活动,其效果是相当好的,用实际行动把人文的种子播洒下去。有幸的是我作为主讲老师参与这四场宣讲,可以自豪的说9年前我们发起的人文遊是福州较早的文化类活动形式,之后海都报以及民间机构组织的类似活动皆是步我们后尘罢了。在讲解过程中我运用了许多诗词、民间典故、折纸船模型、定向活动、抚摸古碑、看图等形式和方法为受众立体呈现了这几处名胜古迹的前世今生。

人文遊—昙石山

另外针对社会上追捧“韩流”的现象,我做了两期“听汉宝爸爸讲历史故事”,讲述岳飞和文天祥的事迹,尽管人文遊和讲故事都是公益性质,但内心还是很欣慰,得到民间群众的好评。讲座过程中引入电影截屏、动漫、模型等形式让小听众不枯燥、不教条,使他们浅移默化地喜欢上古代英雄人物。除了上述两项外我还出主意组织大家去西湖边的桂斋做了场儿童版的桂斋雅集,题目是:春天里的孩子读春天里的诗。让孩子们在户外感受万物的美,那些经典的古诗词不只是一行行没有生命的文字。△听汉宝爸爸讲历史△春天里的孩子读春天里的诗在此之后,年至年期间与友人合作开办了国学课堂,并在这里担任国画老师,其间做了《最宋画》、《招师带你去看展》、《山西彩塑》、《聆听传统文化中的秋》等与国画相关的美学讲座,同时参与了人文夏、冬令营。经过多年传统美学的宣教受益最多的应该是我自己,期间总结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又接地气的美育方式,广大受众也从我的授课中得到美的升化,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大众对美的认知需求也有阶段性和层次性,那么我要在哪个层面入手呢?本着这个思考我数次到北京、江浙等地访明师学习,时常流连于许多博物馆,每次学习回来都会与学生们分享看展、学习经验,为提高美的眼界共同努力。随着对“传统”认识和方向上的提高及转变,我逐渐萌生了在福州办一个学术性、专业性的中国画培训机构。年初,我和维妮在闽侯关源里两层民房里创办了歸一堂中国画馆,好友周瑞娇也来帮忙,首期招集来近十余名成人学员,这批学员挺让我感动的,为了学习宋元时期传统中国画,每周三往返于市区和乡村,风雨无阻。△在闽侯关源里两层民房里创办了歸一堂中国画馆由于关源里古迹遗存甚多,我在授课的同时常带大家看碑、赏桥、访庙、观树体悟自然之美,并把这种感知带到国画艺术中,可以这样讲在乡村的前期实验对之后的教学道路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体悟自然之美△闽侯关源里课堂掠影后来考虑到学员往返路途较远以及福州也有爱好者想学但不方便前来学习,于是画馆搬迁到西湖对面的中福花园继续授徒。年底随着日常工作的增多,我毅然辞去公职,专心做这件事。在中福花园一年后又迁入现在的教学点芍园一号文创园,直到现在。△芍园歸一堂中国画馆歸一堂画馆的教学特点以及理念是:让大家通过传统中国画教学,结合环境教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ishouzhai.com/mcyl/116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