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偏方能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50827.html
年夏,高考结束,老家在安徽的朱晓剑来到成都读书。从乡村到城市,从安徽到成都,初来乍到,朱晓剑将自己看作异乡人。
但在成都生活二十多年,无论是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消逝的古村落,还是商场的连锁书店或街边流动的图书摊贩,都在朱晓剑不停息的行走之间于他变得无比熟悉。
年,朱晓剑从传统媒体离职,回归书斋写文,反而成为一年两本书的高产作家。闲暇之余,他更美哉地办起了《三流生活周刊》《天涯读书周刊》电子杂志。
早期混迹天涯论坛,现在耕耘微博,朱晓剑说,“自己可以说是网络受益者,如果没有接触网络,就不会接触那么多作者、记者和编辑”。
文
许艺丹
图
来源于受访者及网络
传统媒体人的出走多半出于无奈。
朱晓剑在年离开《成都客》前,一路走得还算顺遂。从报纸到杂志,年毕业后先在《蜀报》做校对,而后去《新书报》当报社编辑,年再到《成都客》担任主笔。
在媒体里辗转多年,他突然决定出走。
同样变化突然的还有成都杂志,办得好好的,说不办就不办了。
“成都的不少杂志很短命,投资商看运营得不行,就不投资了。”朱晓剑说。当时成都传媒集团下有八本杂志,“成都客”主要写成都有关的生活方式。但这本杂志后来逐渐转向城市宣传,生活味道更少,可读性也变弱,后来也停办。新的杂志层出不穷,但变数也很大。
想写更有生活味道的文字,本着这样的初衷,朱晓剑选择了离职。
辞职意味着成为一个“无业者”,成为一个社会闲散人员,一切都需要自己打理。刚待在家里的朱晓剑内心很恐慌。
朱晓剑的书架
他给自己定了每日写稿的计划。他每日清晨五六点醒来,吃完早饭后,就开始了面对电脑敲打键盘的码字时间。朱晓剑的书桌就在卧室里,电脑旁的桌上凌乱地摆满书,屋里光线有些暗,他习惯拉上窗帘写文。
他将写作安排在早上,下午应朋友邀约去喝茶聊天。但总会碰见没有灵感的时刻,他翻完一页页书,也只有晚上再熬夜。
老家的小孩要来成都读小学,买房安家成了首要之急。还好朱晓剑早有准备,买房、接小孩来成都,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闲来无事,他就去逛旧书摊。玛塞城艺术品收藏市场和送仙桥艺术品市场是成都的两大旧书市场,也是他常去淘书的地方。前者星期二和星期六开,而后者星期三、星期天开。他会很早出门,旧书市从凌晨5、6点开集,到8、9点就收了。他一个月去两三次,买回写书要用的资料。
曾有媒体人说过,传统媒体人转型很困难,从无冕之王成为围绕客户打转的运营者,落差是巨大的。
但朱晓剑没有这样的落差。离职后,他说很少有没稿写的时候。
朱晓剑写字的地方
书有条不紊地出版着。朱晓剑从年9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书边上》,到今年3月已出版自己的第23册书籍《读书民刊漫记》,近乎保持一年两本的高产频率。
说起来这或许与朱晓剑触网较早有关。朱晓剑常说,“自己可以说是网络受益者,如果没有接触网络,就不会接触那么多作者、记者和编辑”。无论是天涯论坛、新浪博客和微博、豆瓣社区等社交交互媒体,他都是最早一批加入的用户。
朱晓剑微博
朱晓剑博客
认识了一批爱读书的好友,他兴致勃勃地联合好友出版了“天涯读书周刊”和“三流生活周刊”的电子期刊。用户免费订阅,每做好一期,他就将期刊发至读者的邮箱。但因为事情过多,都只做了一年多就停刊了。
《三流生活周刊》首期目录
《天涯读书周刊》创刊目录
让朱晓剑为人熟知,在出版圈引起轰动的是由天地出版社出的一套“读书风景文丛”。一套18册,全部是由素人作者初次出书。这种做法在出版圈为首次,也不可复制。时任天地出版社的社长吴鸿,与想联合网上结识的书友出书的朱晓剑一拍即合,吴鸿也想为出版社积攒原创的文字。这套书籍出版之后,中国青年出版社也随后出了套“寻味书系”,但不够大胆,5本书里只有一位作者是第一次出书。
朱晓剑和书友的照片
朱晓剑最钦佩的人正是天地出版社的吴鸿。他们两人认识十余年,每当朱晓剑有写书想法但又拿捏不定时,就去吴鸿的办公室里找他聊一聊。朱晓剑很信赖这位朋友的建议。
但朱晓剑很迟疑地说,到今年六月,就是他去世两年的日子。日后,他很想为吴鸿写本书。
在吴鸿的博客里,年的一篇《写在书边记》,吴鸿写道:
下午去展场,在文轩馆,见朱晓剑兄笑眯眯地来了,他把《写在书边上》给我,并没有要签名的意思。我说还是签一个吧,他才签了“吴鸿兄闲览”几个字。
……
晓剑兄大作的书名,让我很自然在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书边上》里收录的文章,我在他博客上大多读过,这本书就是他把作品放进了收藏夹,我也收藏,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