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的号怎么挂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096390.html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座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脚下的街道、路灯乃至花草都是他们与天地相连,进而获得元气充沛的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而我,也想在今夜写点文字,为一座城。这几年,由于工作的关系,从华南、江南到东北,从东京到温哥华,外国的、中国的城市或短期居留,或擦肩而过,总有几十座吧,他们的脾气秉性各不相同,留给我的也决不仅是忧喜愁烦这几种简单的感觉,比如说东京的迷狂与窒息、京都的安静与寂寥、北京的温暖与绚烂、多伦多的清冷与纯净,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的人生。但是从没有一座城,让我永远铭记的是她带着伤感的美,因为美的纯粹和短暂而绝望,因为她的悲情而更加刻骨铭心,这座城,就是哈尔滨。作为一个江南人,对城市文明的感觉似乎从小就在杭州、南京、上海这几座并不遥远却风格迥异的城市中形成了。大学时学校在南京,开心时去上海,不开心时去杭州,秦淮河——外滩—苏堤的生活让我感到无比幸福。直到考研时,由于差两分没有能够上得了浙大,最后竟阴差阳错的被录取到了黑大,当时我真的傻眼了,在那之前,我去过的最远的北方城市就是济南,一想到那冰天雪地的遥远关东,我真的两眼发黑,最后还是决定去了,而这一个决定,却让我和哈尔滨结下了二十年的难解之缘。记得,乘坐火车走近哈尔滨腹地的时候正是九月,一下子从尚很炎热的江南来到金风送爽的北国,连风吹在身上的感觉都很舒适,很清凉又很温暖,甚至可以在空气中闻到甜味。走到大街上,则更是为之惊叹,宽阔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车流、巍峨高大的建筑,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城市中并不多见的,在我印象中,当时也只有上海可以与之相媲美,杭州与南京当时同哈尔滨的繁华相比是相形见绌的。走在马路上,同南方城市中仍很普遍的清一色的白衬衣、蓝裤子相比,这儿的人的衣着是前卫和大胆的,特别是女孩子们穿的“布拉吉”,已经可以让任何一个生活在八十年代的青年男子肾上腺沸腾,而最美的,莫过于在松花江畔眺望夕阳了,那种水天一色、如火如荼的壮美是南方的古灵精秀无法相比的。第二年,当我学会了向驴子一样喝酒,学会从我所在的学府路坐摩电到江畔,再从江畔坐船到太阳岛野餐的时候,我也成了一个地道的哈尔滨人了。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在哈尔滨的日子加起来有七八年之多,我从没有称哈尔滨是我的第二故乡,但是在哈尔滨,我完成了从一个南方人到北方人的转变。黄昏的松花江哈尔滨大排档喝酒的人们哈尔滨太阳岛学府路上的黑龙江大学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还没有哪个城市像哈尔滨这样是这样多种矛盾的结合体,而专属于哈尔滨的唯美和忧郁,也让这座城有了悲情的色彩。哈尔滨本是人类城市文明的奇迹,从一座小渔村到远东的国际大都市,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这个速度,恐怕号称以“中国速度”创造中国经济崛起奇迹的深圳也望尘莫及;可是另一方面,她被边缘化的速度也是惊人的,从曾经的“十大城市”到现在连一个东北区域中心城市都很难得到承认,大概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曾经的哈尔滨火车站哈尔滨本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极高地位的城市,我记不得很多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如数家珍的若干“中国第一”,但是有两点足可以说明一切: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北方的金融与外交中心、第二大工商业城市、第一大海关、第一大国际化都市,臭名昭著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是在哈尔滨被韩国义士安重根击毙的;可是现在,曾经是中华民国特别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的她,只是中国北方一个虽谈不上落后却已差不多被遗忘的省份的省会。哈尔滨本是文化高度多元开放的城市,在这里,曾经有二十多个主要国家的领事馆和十万侨民,东正教堂、清真寺在这里相映成趣,面包鱼子酱同煎饼大葱互相和谐,歌剧院电影院和戏园子相得益彰,构成中国城市文明绝妙而别无二致的图景;而现在,哈尔滨却是全国最难得到文化认同的城市,南方人甚至包括一些刚从茅草屋中搬到高楼里的小城里的人都在用高傲的目光打量着她;在历史悠久的关中和中原眼中,她更是一块可怜的荒蛮之地;即使是在东北,继承满洲金清文化正统的沈阳也瞧不上她—“哈尔滨整得都是洋事”,长春也不认为哈尔滨好在哪里,因为—“哈尔滨人不爱看二人转”。同哈尔滨经历出身都有可比之处的大连是唯一能同哈尔滨产生点文化共鸣的,我发现在东北,和哈尔滨人私交最好的是大连人,哈尔滨人有钱人多到大连购房置业,而近几年大连企业在哈尔滨的投资合作也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哈尔滨极乐寺哈尔滨清真寺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哈尔滨伊维尔教堂哈尔滨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哈尔滨本是一座女性城市,欧式建筑、丁香树、音乐节、时尚、太阳岛、冰雪,无一不是展示的女性的婀娜,她的“洋气”体现在那些巴洛克、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上,说到欧式建筑,哈尔滨并不是国内城市唯一的专利。上海、天津、青岛、大连都有明显的欧化建筑。但是,没有哪一个城市的建筑像哈尔滨的建筑,具有这样高贵、典雅的艺术风格。可是现在,哈尔滨却被妖魔化成为了一个东北彪形大汉。正如许多美国人眼中的俄罗斯一样,只记得克格勃、柏林墙和拖欠工资一样,却不记得普希金、莱蒙托夫、柴科夫斯基和列宾。中央大街街头的演奏者中央大街上的音乐雕塑今天,哈尔滨最大的伤感还在于她那高贵却又内敛的贵族气质。这是这座城现在唯一的美和最大的悲情。这种气质如果不是与生俱来又长期发展的话,是绝难根深蒂固至今的。即使她被剥夺了贵族的称号、卸下华丽的衣装,那种贵族的气质还是会不经意的表现出来。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这并不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索非亚大教堂得来的,而是当初沙俄政府在规划建设哈尔滨的时候,就是按照把哈尔滨建成俄国远东新都的标准进行规划的,所以哈尔滨的规划与设计完全按照当时莫斯科的形制设计的,甚至标准要高于莫斯科,今天唯一能找到当年城市地标的是哈尔滨现在的南岗区红博广场。以广场为中心,共有六条街道呈放射状向周围辐射------同莫斯科市中心一模一样,只是当年,广场上还伫立着一座雄伟的大教堂——圣尼古拉教堂,那才是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是索非亚大教堂的两倍。人们叫哈尔滨“东方小巴黎”,也不仅仅是因为那条中央大街,而是以中央大街为中轴,哈尔滨曾有的整整一个巴黎式的街区,早在年,法国建筑规划部门甚至为哈尔滨规划设计了在40年代修建的地铁,如果成真的话,哈尔滨应该是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只是可惜,战争把一切都改变了。圣尼古拉大教堂、法式街区也在建国后都被拆掉了,被拆掉的还有:被称为“殖民标志”的中东铁路局、华俄道盛银行、老巴夺卷烟厂、老哈尔滨火车站......以及承载一座城市半个世纪荣光的自尊......圣.尼古拉大教堂而一条条街道的名字也被更换了姓名:涅克拉索夫大街(被改名为高谊街)、比利时街(被改名为巴陵街)、果戈里大街(被改名叫奋斗路)......果戈里大街上曾经的摩轨电车今天,这座城市只剩下两样东西:中央大街方石路和老哈尔滨人独有的文化优越感,他们仍然在属于自己的城市街道旁的一座座咖啡馆里,一边品尝咖啡,听着蓝调,一边欣赏街景。那种惬意的感觉放在别的城市—比如说沈阳、长沙、武汉甚至北京,肯定会有做作之嫌,然而在哈尔滨却成了自然而然的风景,因为在“小资”这个字眼发明之前五十年,他们就是这样每天面对被雪凝固的岁月和人生。今天,我还乐意在没事的时候回到哈尔滨—就像现在回到中央大街,走在那走上去有些“硌人”的方石上,年,那些方石每块的价值就已超过一美元,铺完整个大街,用掉了超过当时洛克菲勒公司股值五分之一的金元......走到这条金子铺成的路的尽头,是那条在雪中逾显瘦弱的松花江,她像一条因输血过多而干瘪的血管一样,河水缓缓流向东北,而此时我的眼泪却像中邪一样,想波涛一样汹涌而出........精选留言:
沁鑫
置顶
只有更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才能更热爱这个城市,只有真正的热爱这个城市,才会去建设和发掘这个城市的美好……可有能力建设这个美好城市的人都去建设别的城市去了!
曹锐
置顶
我一个在大连生活快三十年的哈尔滨人,从哈六中考上大学后,基本就没在家乡待过太长时间。但骨子里哈啤香肠松仁小肚,冰点就一直是我的最爱!涛涛的松花江水养育了我,哈尔滨的白雪造就了我。仍然热爱我的故乡!哈尔滨香坊小学哈尔滨东风小学哈尔滨八十一中学哈尔滨六中
罗曼
以泪洗面拜读欣赏此文!我代哈尔滨人及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过往感激感谢伟大的作者!哈尔滨永远爱您!!
顺其自然
说到哈尔滨,真是挺伤感的!西化的街道、让你走在莫斯科的时候,觉得就是身在自己家附近的小街上!哈尔滨人的穿着打扮就是洋气?贵气,即便是一件普通的花布布拉吉也展示着洋娃娃般的婀娜多姿、男士们身着一件即使是退了色的格子衬衫,依然是帅气十足!哈尔滨人的内在文化和文艺内涵、举手投足之间均可见一斑!只是近二十年来,真的变成了边缘化的省会城市了。何时能振兴?……
老虎
这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关于哈尔滨的文章,作为一个曾经在哈尔滨求学的南方人竞能如数家珍般地讲述哈尔滨的百年沧桑历史脉络并寄以深深的爱意。作者文笔流畅,图文并茂,立意深刻,不仅向广大读者深层次、多角度的介绍了哈尔滨,同时也流入出对哈尔滨这片热土故乡般的那份眷恋之情。
阳光城
夜半三更,忽然看到这篇文章,一个江南人把哈尔滨写得如此令人揪心又爱其不争,真是第一次。哈尔滨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大学就是在南岗西大直街号那座高大神秘的学府中渡过,我工作了九年又无奈离开她南下深圳,13年的哈尔滨生活,感受过她的浪漫和优美,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也感受过这座城市的官僚裙带关系和腐败粗野的气味。这是一座爱得深,也感叹其江河日下的危机,这不是近二十年的事,而是在三十年前就开始了。但是,无论如何,对这座城市,还有我爱的和爱我的那些人,那北方剧场,博物馆,秋林百货大楼,大直街,工人文化宫,丁香花,哈尔滨红肠啤酒,松花江畔的**林公园……都是令人无法忘怀的!!
媛媛奶奶(邱扶民)
天鹅项下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一称之为东方莫斯科的哈尔滨。你是一座魔幻之城,光芒四射!你不忘初心,阔步向前。用你的雄姿和美丽向世界展示,用你宽大的胸怀拥抱祖国,走向世界!哈尔滨,我们爱你!
张弘
我的故乡哈尔滨,有多少有情人爱恋与你,衷情与你,用人间最美的情怀拥抱你,因为你的大爱包容,因为你的沉淀积蓄,因为你的率直热忱。谢谢作者道出了这份静美的情怀。
王艳文
果戈里大街今天仍然叫果戈里大街!作者对哈尔滨的描述,充满了感情!毕竟在这座城市过往有七,八年的时光!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四季分明!春天的绿荫;夏天的阳光;秋天的金黄;冬天的雪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我们每每徜徉在这美妙的仙境中,心中会有无限的憧憬!
为群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看完这位南方的人士写的这篇好文章,已是泪流满面。我与此文流露出的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我闲暇时走在松花江畔沐浴江风垂柳,脚踏百年光滑面包石的中央大街上,审视着一坐坐精美大器的西洋建筑,真的不敢与其他城市的繁华比美,没到过许多城市也就巴了,但是哪个城市能与其相比呢?好像都差了那么一点点。自豪巴!生我养我的哈尔滨。也非常感谢那位南方的朋友对我的家乡如此的热爱。
李兰颂
李兰颂:《这感觉》花岗岩方块石铺就的路面不是在莫斯科不是在巴黎洒水车洋溢的透明空气中还伴有那首紫丁香圆舞曲马迭尔旋转门掀开的日历大约在夜幕下大约在冬季重新找遗失的欧罗巴照片就夹在这本亚细亚藏书里谁能在面包里啃出馒头麦香大雪糕加啤酒才叫休闲广场哈尔滨往事由哈尔滨人来讲这感觉要走在中央大街中央
婚庆行业协会孟英
我走入每个城市即品尝当地美食,也看看美景,也和当地人聊上几句,还特意买了中国人的城市性格美食等书籍,今天看您这了这么多,心有感触颇深。不过现在哈尔滨现在振兴阶段,今年江北划分自贸区,马云也来投资了,过山海关了,习主席和李克强总理也来黑龙江了,期待哈尔滨更好的明天。
华仔
感谢作者对哈尔滨留下的印象,哈尔滨道外的巴洛克,哈尔滨市三大动力工业城市的标志,哈尔滨的平房区的三大厂子,对共和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祖国人民不会忘记的,特别是不会忘记哈尔滨的宽大胸怀,哈尔滨一定会其身于国内先进城市当中去,祖国不会忘记你们的,加油吧,哈尔滨!
赧颜
赧颜曾经多么洋气的一个城市,从小就跟着父辈到音乐厅欣赏交响乐,到西餐厅吃西餐,到江畔春游戏水...如今只剩下美丽的回忆!一声叹息……删除
夜宵___[凋谢]
从防洪纪念塔、松花江畔,转头踏上灯火辉煌、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感受这高雅而忧郁的文化,沉浸在其中,看着身边路过形形色色、衣着前卫时尚的人们,不免的有些孤芳自赏,慢慢的越走人越少、越走越寂寥,直到这方石路的尽头经纬街,仿佛穿越了整个由繁荣昌盛到灯火阑珊的哈尔滨,着实让人心疼。我的家——哈尔滨,我的爱——哈尔滨!
辉
十三先生
我是一个在福建福州呆了七年的哈尔滨人,首先小编把哈尔滨的人文旅游景点都描述的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哈尔滨真的进步不大,这几年每年我都会回哈尔滨省亲,但是八年时间里面,除了多了地铁让我感受到绝对的变化但是其他的真的不敢恭维,可能是因为各种原因发展不起来,但是作为平民百姓还是需要赚钱养家工作和创业的,所以,非常怀念哈尔你的生活毕竟是老家,希望哈尔滨越来越好、
闲人南波万
这位来自南方人的眼中的哈尔滨是年轻的、美丽的、文化的、包容的、而且是了不起的,文章道出对哈尔滨的热爱和深情,非常喜欢!感谢作者利用如此细腻的笔墨,真可谓妙笔生花!致敬南方哈尔滨人!
人淡如菊
作为土生土长,喝着松花江水长大的哈尔滨~上海人,非常感谢你热爱我的家乡,能把哈尔滨写得那么美的人一定有着十分浓郁、十分浪漫的小资情调和内敛、高贵的气质!作为黑大的校友,半个同乡人,我为你点赞!
Z
不必过于伤感,假以时日,哈尔滨依然会再次腾飞,再次傲立于东北亚的中心!
友缘
这篇描写一座城市(哈尔滨)兴旺衰落的文章很有新意,刚发表两天,阅读量就已经达到了2.7万人之多,可见他的影响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