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海南岛中部山地的枫树在悉数抖落红叶之后,纷纷开始吐出新绿;木棉树的枝头挂满了含苞欲放的花蕾,仿佛要赶在百花盛开之前一展红艳。这个时候,行走在山间的道路上是一种享受!因为凉凉的山风吹拂着脸庞,总能让你感到精神抖擞;而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身上,也总有一丝贴心的暖意难以言表。
在这美丽的山中,有着这样一个黎族村落:她与青山绿水相伴,淳朴的民风民情,纯粹的黎族茅草房,干栏式古代黎族民居风格,独一无二的板材墙体结构。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沿袭至今的原始味道。如果不是那些高高耸立的电视天线,还有从茅屋里飘出来的音响声和偶尔响起的电话铃声,你根本无法感到现代文明正在悄悄改变着这个村庄,以及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她就是“海南黎家第一村——初保村”。
五指山初保村是保留最完整、最美丽、最独特的黎族民居群。初保村地处五指山西麓的毛阳镇牙合村委会,是中国唯一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黎族村落,也成为黎族生活、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行政上隶属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村落位于两边山岭之间的峡谷,形似养猪的槽,“保”在黎语杞方言中是“猪”的意思,因而得名为“初保村”。可是村民很少叫初保村,用黎语自称为“德什龙”,意思是“在大水田的上面”。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层层梯田,全村58户人全部住在极富黎族特色的杆栏式楼房(俗称“吊脚楼”)里,是区别于海南其他黎族船形屋的一个特例。
初保村的历史并不长,村民祖祖辈辈分散居住在附近山上,年,政府为了组织管理和方便村民生活,集中组成村子,村民基本是来自山上的同姓同宗兄弟。他们原来姓吉,年,参加黎族首领王国兴领导的起义后,归依王国兴而改姓王的几十年来,村民合睦相处。至今初保村的黎族老人们大部分还保留着黎族人的生活传统,而年轻的一代大多受到了教育,有些还走到了外面去寻求生存和发展。
初保村其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保留着传统习惯,民俗风情浓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村里的黎族同胞很友好,成年人基本会说普通话,他们似乎早就习惯了外人的来访,一边继续手上的活儿,一边大方地回应我们的招呼与微笑,任凭你拍照摄像或回答你提出的种种问题,都是一副与世无关的淡定样子,只有怀里的孩子瞪着一双黎家人特有的大眼睛好奇的看着来客。村里至今还存有黎锦这种黎族民间精美的手工艺品。它是用木棉纱织成的,以黑色线为底,交叉织入红、黄、白、紫等色线,构织出各式各样的人形纹、动物纹和几何图形,图案艳丽多彩。这是真正的手工活,一套漂亮的黎家少女的裙装竟然要织两个月之久。如今,许多黎族同胞已穿上汉族的服装,但是在三月三、春节、婚庆喜事或其他的特别日子,初保村的女人们才会穿上漂亮的黎族筒裙,举手投足展示着黎族女子的美丽精巧。
从初保村的传统民居中,可以发现这些茅草屋的发展,即早期船型屋到中期的金字架屋到现在的吊脚楼的演变过程。由于村里茅草屋种类齐全,因此,也认为是黎族传统民居的博物馆。海南五指山初保村自年被列入《海南省申报非物质文物保护遗产名录》以来,由于风景优美,两山野生林郁郁葱葱,空气新鲜,又有村前那条似龙之河缭绕水流淙淙。独特的黎族茅草屋,诱人不断,引来许多游人流连忘返光顾。
(文章采集:大熊,如有侵权请告知小编,敬谢原作者。)
海南还有八个天涯海角,并不只是三亚那一个
走“黄花运”的铁匠和失去“铁匠”的村庄
海南百个特色镇,哪乡哪村是你家?
只有在海南生活,你才会懂这里的故事
海南6个最美的沙滩,没去过的也要装作去过的样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