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迹寻踪东坡儋州史迹寻访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a_7160655.html

东坡史迹寻访

——海南儋州

是“大江东去”的豪迈,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还是“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人在逆境时,思考一下苏东坡。苏轼被贬至儋州时,已是62岁的垂暮老人,他一生历经仕途磨难,然而正是一次次坎坷,实现了他流芳百世的人生价值。流放的日子里,他失意苦闷,却活得轻松潇洒;他经济拮据,却过得有滋有味。逆境的人生路,并没有让他因坎坷而自毁,反而豁达地在“公务员”生涯这道门半掩半合后,又推开文坛、书画、生活、教育等无数扇窗。比起那些虚名浮利,这些才是让苏轼自己引以为傲的,被贬是他的不幸,而逆境,是对他这位天才的雕琢。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去世两个月前,在真州(今江苏境内)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可谓是他回首往事时,对自己人生功业的一个总结。诗中第一句意思说:自己年事已高,形如枯槁,内心平静,不再有恩怨和波澜,就像木头燃烧之后化作冷灰。第二句说自己一生在官场颠沛流离,就像离岸的小舟一样,身不由己。而后两句则让人为之一振,常人的概念里,三次贬谪应该是他心底永远的痛。然而恰恰是这最难熬的逆境,丰富了他的内心和阅历,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写作、思考、喝酒、赏月,品味世情,感悟人生,展现出他丰盈饱满的精神世界。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在此着重强调了君子应有的风貌,这是古代仁人志士的操守,也是苏轼的生活态度以及思想境界的根源。宋代不杀士大夫,政敌对付苏轼的办法,就是将他流放至蛮荒的“野地”,希望他在孤独中受尽折磨而死。然而颠沛的人生并没有让苏轼惧怕,他不但活了下来,还活的丰富多彩,在贫瘠与荒蛮之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儋州古称“儋耳”,北宋时,是极为荒蛮凶险之地,当时已62岁的苏轼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生离死别的不归之路,便把身后事向长子苏迈做了托付,只带着小儿子苏过一人前往儋州。走到梧州的时候,苏轼得知弟弟苏辙被贬雷州,当时也是在去报到的路上,距离他隔海百里左右。

访古儋州故城中和古镇,感觉现在这里也是一方“贫瘠”之地,可想千年前此地的自然条件是何等艰苦。有记载苏轼“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他毫不畏惧艰难的处境,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帮助当地百姓治病,带领百姓弃旧习、务农桑,开辟学府、讲学明道,在海南的文化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海南儋州是苏轼人生中被贬的最后一站,千年过去了,于海南岛来说,苏东坡至今都是海南的文化坐标。

儋州故城武定门(国六)

儋州故城州署遗址(国六)

或许有人会说,不过是一次次免费旅游,何必矫情?但风烛残年、万里投荒,千年前的北宋没有飞机火车,只是孤帆一片驶向茫茫无际的大海,被贬者的愁苦心情怎会意兴阑珊?苏轼晚年流放到儋州,本可不理政务清闲度日,但他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ishouzhai.com/lyyj/151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