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睡了一觉捡回一条命,又睡了一觉喜

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2&id=244079
#苏轼#

东坡先生算是为我们完美诠释了“吃好,睡好,心情好”的人生真谛,在人生的不如意面前,做好这三样,虽然有时候改变不了结果,但可以让我们摆脱苦恼的侵蚀。

苏轼的文学成就自不必多说,对宋朝诗、书、词、画的所有有成就作家的榜单里,东坡居士都赫然在列,独占鳌头。就是在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作品也占据了半壁江山:《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惠崇春江晚景》、《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太多太多,苏东坡的

读他的诗你总能找到生活的提示,他的文字总能给人安慰,他说过“我欲乘风归去”,但是他舍不得人间,因为这人间有兄弟。他说过,“小舟从此逝”,但,在他的眼里广阔无垠的江海虽然自由,终究比不了他亲手做的东坡肉。他一心想超脱凡尘,每次都被人间的烟火给吸引了,留了下来,他选择做一个“平生只为口忙”的老饕,无论被贬到哪里,东坡从来没有亏待他的肚子,从来没有随意应付他的生活,他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走到哪里他就把家安到哪里。

回首一生,苏轼是否反而会感谢那一场令他人生轨迹翻天覆地的乌台诗案呢?

如果不是乌台诗案,苏轼或许是个长袖善舞的太平宰相,而不是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老饕,苏轼成为美食家是痛并快乐的,这种痛是“长恨此身非我有”的痛,乌台诗案成就了东坡,却没有成就苏轼,那乌台诗案苏轼是如何“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苏轼死里逃生是由于弟弟苏辙感人肺腑的上表,王安石“盛世不杀才子”的谏言,太皇太后临终前的“天下凶恶都不要赦免,唯放苏轼一人足矣”的遗愿,神宗决定放苏轼一马。

其实苏轼能从乌台诗案这个政治漩涡里抽身,还有一个原因是苏轼“睡了一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是说,人如果心里坦荡荡,睡觉不怕鬼上门,相传宋神宗就利用了这个俗语来试探苏轼是不是坦荡君子,他派了一个小太监夜里去探监,结果苏轼鼾声如雷,那个小太监一夜未睡,这事如果搁在你我身上,早就数星星数月亮,彻夜难眠了,还有心思去见“周公”?然而,苏轼就不同,纵使天塌下来也别想搅我清梦,这一觉,苏轼捡回一条命。

从黄州定惠院、雪堂、临皋亭,到惠州合江楼、嘉佑寺,从黄州猪肉到惠州荔枝,羊脊骨,苏轼都随遇而安,怡然自得。

从定惠院的“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寂寞孤鸿,惶惶如丧家之犬,不知天下之大,何处可以栖身,到惠州的“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岭南人,虽然“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无可奈何没有完全散去,但是东坡已然看淡命运的安排,波澜不惊了。

他开始热爱生活,没有美食就创造美食,没有羊肉,我买骨头总行吧,于是羊蝎子诞生了,只是狗要不高兴了,哎,我苏轼一生到最后竟要在狗嘴夺食,真有点说不过去啊,于是苏轼又一次“吃好”,他的心情又一次超脱了苦难。

既然要“长作岭南人”,就得在这有个家,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苏轼后来真的在白鹤峰有了自己的家,他觉得这应该是自己宦海沉浮的最后一站了吧。此时,他的心态是“山顶太累,山腰也很好啊”,“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于是,苏轼又安心睡了一觉,写了

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人生的霜风苦雨,苏轼经历了一番又一番,他在密州打猎时自嘲自己“鬓微霜”,那时自己尚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毕竟“谁道人生无再少”,是的,人生活成什么样,只有自己说了算,谁规定,人到中年,就不能有少年心了吗?在黄州时,赤壁(黄州赤壁不是赤壁古战场)成了东坡的“心灵栖息地”,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给了东坡莫大的安慰,苏轼虽然“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但是“清风明月如此美景”诚不欺我,决不能辜负这人间宝藏,头发白了,又算得了什么?

到了惠州就不一样了,此时苏轼已然饱经风霜,“白头萧散”,留给东坡睡觉的只是“小阁藤床”,非常局促,狭小。虽然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然他面对“泰山崩于顶”崎岖不平的人生总能“我自岿然不动”,坦然处之,但是对于花甲老人的他,岁月还是让他沾染了病容。

人生本就是起起伏伏,道阻且长,正如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福祸相依就是人生的真相,不过东坡居士已然打定主意“此心安处是吾乡”,谁说“此间歇不得”,“一览众山小”的人生美景固然美妙绝伦,但我们在追求人生目标时,不要忘记沿途的野花,自有一番风味,既然此地是我家,何不好好睡一觉,一切睡醒再说,既然天塌不下来,何必徒增烦恼,于是东坡有了绝妙好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钟声悠扬,苏东坡给自己创造了一片宁静之地,在这里他“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有陶渊明这个千古知音,苏轼从不孤独。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苏轼的“敌人”们看到他是打不死的小强,既羡慕又嫉妒,又害怕,所以这一次苏轼又要被贬了,去往他漫漫“贬”途的最后一站,俗称“天涯海角”的儋州。

对苏轼来说,真的是“垂老投荒,不复生还之望”,不过你要相信苏轼一直都是向死而生的。

向死而生,直面死亡,就没了生的恐惧,或许,你想要的,就会用另一种方式归来,人生一样精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ishouzhai.com/lyyj/14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