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情至深处,方懂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

如果对现在的生活打分,给出自己的满意程度,最低1分,满分10分,你会打几分?

估计打高分的不多,低分的也不多,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在5分左右徘徊。

不难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希望有来生。

因为,若有来生,今生一切的遗憾都可抹去,一切的痛苦,也能被抚平。

如果可以,谁不想人生能够从头来过呢?

在这件事上,今人和古人似乎相当一致。

比如,晏几道的一曲《木兰花》,其间流露的就有此种念头:

初心已恨花期晚,别后相思长在眼。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梦回珠泪满。多应不信人肠断,几夜夜寒谁共暖?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

一、每到梦回

《木兰花》是一首代女子写的词,或者说,词作的叙述视角是女性。

初心已恨花期晚,别后相思长在眼,起笔便是怨春之句,但这“怨”却别有不同:

一是开门见山,二是话里有话。

说开门见山,是因为主角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上来就告诉人她为什么心情不好。

别后相思,让人明白她和心上人离别,并且无可避免地患上了相思病。

但她说这些的时候,相当爽朗,好像理直气壮,好像满不在乎。

咋啦,我就这样,我就是这么回事,我就是心里不痛快就要说出来。

而断定主角话里有话,自然是因为“花期晚”,表面上看,似乎人家不过是抱怨春天来得也忒迟了点,一点也不给力,但这就是全部吗?

当然不是。

为什么主角会抱怨春天来得晚、花期迟迟不至呢?

可能是因为主角心情不好,所以盼望春天到来一扫胸间郁闷之气,也可能是主角和心上人曾经于春天度过美好的日子。

还有可能,主角的心上人给了她希望,春天的时候便会回来,与她相见。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是话里有话,主角没说。

这一点点的空白,她选择留给自己。

毕竟,她虽然大大咧咧,但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小小的,只属于她和她心上人的空间。

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梦回珠泪满。

如果说别后相思长在眼还主要是日间景况,那兰衾和梦回所指向的,无疑是夜间情况。

只是,和白天的恨相呼应,夜间等待主角的,是醒来时的满面珠泪。

梦中,她会经历什么,不言自明。

但她同样将这部分的细节留给自己。

留在独属于她和她心上人的那个小小空间。

二、欲结来生

有些时候不说,是因为无人可说。

有些时候不说,是因为哪怕有人在前,说了对方也未必能领会。

《红楼梦》中,元春省亲时曾和父亲隔帘有过几句交谈,她含泪对父亲说:

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而她的父亲贾政听闻女儿的这番肺腑之言后,给出的回应是这样的:

今贵人上锡天恩,下照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

父女两人明显是各说各话,而在他们各说各话之时,大概率也会因为对方抓不住自己话里的意思而心有所憾。

有什么办法呢,人和人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明明就在眼前,却无法真正沟通。

多应不信人肠断,几夜夜寒谁共暖?

《木兰花》中,主人公心怀相思食不香夜难眠,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滋味,只有她自己明白,至于说出来,那注定不是旁人都能理解的。

毕竟,旁人不是当事人,如此刻骨铭心的感受,如何能轻易将心比心呢?

难怪主人公无可奈何之际,会突发奇想:

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

这看似可能的出路,至少为主人公带来了一线曙光。

结语

《木兰花》生动展现了爱恋中女性的心理。

这其中,有思念,有甜蜜,有痛苦,也有纠结。

确切地说,这纠结是一种矛盾心理,女子因此生恋爱过于苦涩而心有逃避之意,或者说她想要补满今生情爱的不足,于是便情不自禁地将眼光投向来生。

可这念头刚一出现,她又觉得不太妥当,因为来生虚无缥缈,她完全没有办法看清楚那会是什么样子。

万一,来生她和自己的心上人虽然有缘相聚,但这缘却仍如今生般不完美,果真如此,她又该如何是好?

如此,今生不行,来生也不行,女子会陷入怎样左右为难的境地,不难想象。

而这样的左右为难,其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

她太在乎自己的心上人,也太在乎和心上人的这段缘分。

只因在乎,所以才会生出天长地久的心思,也才会担心这样的天长地久无法实现。

哪怕这样的无法实现是在虚无缥缈的来生,都会让她心生怯意。

没错,谁用情至深,谁便会左右为难。

因为,惟情至深处者,才会懂得“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这只言片语后的情深意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ishouzhai.com/lyyj/14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