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的时候适合创作,于是想写一写刚刚过去的这场人生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旅行。
先撇开3天的比利时游,这场旅行的重点是20天8个城市的意大利之旅,即使现在回想起来都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要不然我们这次就只去意大利吧?”
“我都可以,去哪里都好。”
这段对话中,我是说第二句话的人。爱意大利的人不是我,很了解意大利的人也不是我,但从第一站到最后一站发出惊叹和一直被震撼以及然后爱上意大利的人的的确确是我。
罗马PiazzadelPopolo
这将会是一篇纯粹分享自我感受的文章,请允许我自我,“如果一个创作者不表达自我,那他在表达什么呢?”也请允许我自诩为一个创作者。
就按照浏览顺序写一些自己对每个城市的感受吧,线路不完全具有参考性质。
很用心地写作,希望戳进来的每一个你们,都愿意给我几分钟,一起感受我眼中的意大利。
博洛尼亚
双塔顶部俯瞰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有什么呢?在我的印象中,博洛尼亚有两多:一是书店多,二是柱廊多。博洛尼亚作为我在意大利的第一站,满街的书店给了我一种“意大利人原来这么爱读书”的错觉。之所以说是错觉,是因为,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于是,这个城市多一些书香气息也不足为奇。大学城也有着更为贴心的物价,回想起来,我在这里吃到了在意大利吃的最便宜也是最有名的意大利面——意大利肉酱面(其实意大利肉酱面中的肉酱在意大利语中为ragùallabolognese,bolognese就是“博洛尼亚的”的意思)。
博洛尼亚的柱廊
博洛尼亚被称为“柱廊之城”,基本每一栋建筑物前都有柱廊,这是中世纪博洛尼亚对修建建筑物修建的规定,使得人民在街上行走随时能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和国内南方的骑楼作用相似。国内的骑楼保留的不算多,这儿却始终保持着中世纪的风貌,有时候感叹国内没建筑可看,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保护。博洛尼亚的柱廊加起来有三十多公里,相邻的两栋楼间柱廊也无缝相接,有时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走过了几栋楼。
双塔
博洛尼亚最地标性的建筑就是双塔,高的名为“阿西内利塔”,高97.2米,低的名为“加里森达塔”。十二世纪当地两个权贵家族为了争夺统治权,采取了“谁家塔高谁统治”的规则。结果加里森达家的塔因为建造速度过快而率先倾斜,十四世纪削短为现在的48米,倾斜度比比萨斜塔还高。高塔现今为意大利第四高的塔,现在还能攀登,走完级楼梯便能俯瞰到整个博洛尼亚,但攀登的过程十分惊心动魄,甚至让我觉得:“我不恐高,但我怕塔楼。”
塔楼内部
博洛尼亚其实是个很丰富的城市,只是我没有用过多的时间在这里停留。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去国立艺术画廊看拉斐尔和提香等人的作品,也可以去市政歌剧院看一场价格便宜却十分精致的歌剧,如果对车有兴趣还可以去参观城外大区内的法拉利和兰博基尼博物馆。
博洛尼亚最美好的回忆,大概是路经一家手工皮鞋店的时候,正在造鞋的意大利男鞋匠忽然抬起头对橱窗外的我微微一笑。
罗马
无论我有多爱罗马,都还是得承认,用脏和乱来形容罗马一点儿也不过分。可是,罗马有太多美好值得你忽视这些脏与乱,然后稳稳地俘获你的心。罗马承载了太多太多,这两个字也远远的意义也远远超过一个城市的重量。
但在罗马的第一天,在走到古罗马遗址外围的时候,我停滞了,突然间我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不是因为没有提前做好攻略不知道有哪些景点,而是因为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实在太有限,还不够看懂罗马。
但是旅行本身不就是一个增长知识的过程吗?
特莱维喷泉(许愿池)
如果需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马,那一定是美。
美真是一个太博大精深的词了:她可以是又遍布罗马城的喷泉和广场带来的浪漫之美,也可以由一片残垣废墟的古罗马遗址的残缺之美,她可以是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贝尔尼尼等人留下的旷世艺术之美,也可以是它作为天主教中心从而所具有的肃穆的美…甚至是听着斗兽场过去的故事,眼前再现人与兽、人与人搏斗的血腥的美。
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广场
梵蒂冈,这个藏在罗马城内的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也许算得上是这次旅行中最让我震撼的地方。这种震撼是朋友口中说的“我怕我去了会信教”以及我自身“想回去研读圣经”的冲动,但我后来发现,这个震撼其实不是来源于宗教本身,而是来源于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波提切利、贝尔尼尼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和他们伟大的作品。
拉斐尔室保尔塞纳的弥撒
歌德曾说过:“没有到过西斯廷礼拜堂的人,无法了解一个人所能做的事。”无论是天顶上的《创世纪》还是墙壁上的《最后的审判》,给人带来的都是一种哑口无言的惊叹,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内心深处受到的震撼。在西斯廷教堂停留的50分钟里,一直抬头仰望的姿势早已经让脖子酸疼,而我们仅仅是观赏。想当初,米开朗琪罗是用了近四年半的时间每天仰着头完成了《创世纪》,脖子僵硬到连读书信都得保持仰头的姿势。这个自认为自己的天赋是在雕塑而不是绘画的天才,将自己雕刻的技艺用来绘画,天顶上的每一个形象都是那么的立体生动,宛如实体镶嵌在内悬挂而出。
梵蒂冈博物馆地图室
无论是拉斐尔室还是西斯廷教堂,现在都被划分到了梵蒂冈博物馆的参观范围中。其实,梵蒂冈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即使把藏品都移出,它也会是极具观赏价值的宫廷。
平安夜的梵蒂冈
说到这次旅行难以忘记的经历,平安夜在圣彼得大教堂外看教皇主持的弥撒一定算得其中之一。既然是圣诞节,那就跟着这群虔诚的天主教徒一起,感受宗教的神圣和圣诞节的真实意义。说实话,即使之前已经逛过数不清的教堂,但开始看懂教堂,是从梵蒂冈开始的。(在此推荐一部《如何读懂教堂》的纪录片给感兴趣的朋友们)
圣彼得大教堂穹顶和夕阳
这是世界上第一大教堂,它的建造凝结了太多艺术家的心血。除了规模是最大的之外,大概也是最富丽堂皇,真让人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除了在教堂内部所能看见的米开朗琪罗24岁雕刻的作品《圣母哀痛》以及穹顶内部的马赛克壁画(教堂内部的画基本都是马赛克,只有一两幅是所谓的画)、贝尔尼尼雕制青铜华盖的和设计的圣伯多禄宝座、拉斐尔等人的壁画等,还有那潜藏在珍宝室由金、银、宝石、珍珠制成的各种圣骨盒和洗礼用品,然而最珍贵的其实还是藏在人看不见的地方。
没有人知道梵蒂冈到底有多少财富,我们只能看见教廷的奢华。
青铜华盖
罗马不仅有梵蒂冈,罗马的教堂也不仅仅只有圣彼得大教堂。罗马城内,任何一个教堂都能用精致来形容,即使是规模极小的那些。
(我是不是又在写介绍性文字?不不不,是我的感受!)
博格赛美术馆贝尔尼尼雕塑作品
在罗马,请不要吝啬购买任何门票和讲解器的钱。即使是22欧只能参观两小时的被誉为罗马艺术价值最高的博格赛美术馆,即使是一片废墟但依旧会被古罗马人的智慧折服的古罗马遗址,即使是藏在圣彼得大教堂角落的珍品室。其实,就算不买门票,你也能罗马看到很多。比如因为埋葬着许多伟大的人本身也很伟大的万神殿,比如有着贝尔尼尼雕刻的巨大喷泉的被誉为罗马最美丽广场的纳沃纳广场,还有寻着《罗马假日》《爱在罗马》等电影的脚步打卡的西班牙广场、真理之眼以及的神奇的马其顿花园钥匙孔之“一眼三国”等等等等。
即使只在罗马的街头漫步,意大利特有的气质也十分让人沉醉。
美到醉人的罗马落日
在罗马获得了很多新知识,罗马,本身就是一本书。还记得在圣彼得大教堂进入珍品室之前工作人员说“20分钟就够了”,而我和伙伴认认真真地听完所有讲解花了近两个小时,出来的时候另一个工作人员用惊讶的语气对我说:“YOUARESTILLHERE!”是啊,我还在这里,想了解更多。
罗马,还有很多很多…回来后又看了一些纪录片,原来还有那么多的未探索,于是期待重回罗马的那一天。
阴雨天的古罗马遗址
如果要问我,我最爱罗马的什么。我会说,冰淇淋!上百种味道的冰淇淋加上罗马冰淇淋店特有的奶油,一天一个都不够!
便宜又好吃的冰淇淋
所以千言万语,都可以归纳为这块藏在路边的小石块写的,IRoma!
锡耶纳
带着不舍的心情离开大雨的罗马,从锡耶纳开始神奇的托斯卡纳之旅。这座建在起伏的小山丘上的红色小城,在微微细雨中显得更加宁静和可爱。锡耶纳老城区很小,没有宽阔的大道,全都是石砖铺成的山间小坡路。笨重的公车在蜿蜒的小路中灵活地穿梭,神奇又可爱。
虽然是一座城市,甚至是锡耶纳省的首府,但却没有任何城市的喧嚣与吵闹,小城镇的气息搭配上商业街上现代的品牌,既独特也矛盾。这里没有太多的景点,整个老城区的路牌都指向Duomo(锡耶纳大教堂)和田野广场。票价有些昂贵,身体有些疲倦,天气有些不如人意,所以我和伙伴将锡耶纳作为前往佛罗伦萨的休息站,没有进入教堂和塔楼。
田野广场
锡耶纳的老城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闻名的甜品提拉米苏也从这里起源。我和伙伴本来想在城区尝一个最最最正宗的提拉米苏,但却没有找到一家很感兴趣的甜品店,其实也算不上遗憾。怎么形容锡耶纳呢?最贴切的方式大概就是,尽管我们只在老城区闲晃了几个小时,伙伴还是觉得锡耶纳是她在意大利最喜欢的地方。
锡耶纳大教堂
而对我来说,锡耶纳的奇妙大概是:大教堂是建于山坡上的黑白条纹的哥特式教堂;锡耶纳的路都是以动物来命名的。
佛罗伦萨
从圣百花大教堂俯瞰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的意义当然远远不仅是托斯卡纳大区首府这么简单,多年前的文艺复兴正是在这里起源,在罗马朝拜过的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都从佛罗伦萨来,这里还有达芬奇、但丁…也许是抱有太多期待,所以才会有些失望。全世界有太多游客都来欣赏这颗“翡冷翠”(徐志摩译,佛罗伦萨意大利名字为Firenze),正值圣诞假期,佛罗伦萨的著名景点平均排队时间都在2个半小时左右,也是第一次在欧洲见到这么大规模的队伍。(罗马游客也很多,但在罗马的时候正值圣诞节,欧洲人都还在家团聚。)
圣百花大教堂
说到佛罗伦萨,就不得不提到美第奇家族,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佛罗伦萨。在去意大利之前,我特地看了一套《美第奇家族》的纪录片,但也只有到了这里,才能真实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确是被美第奇家族建立起来的。现在的翡冷翠,在我看来,依旧是属于美第奇家族的,尽管这个家族早在17世纪就因为没有后裔而覆灭。
从米开朗琪罗广场俯瞰全城
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被贴上美第奇的标签,绝大多数的文化遗产,都和美第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第奇家族的宫殿遍布全城,城里有名的教堂也多为美第奇家族礼拜堂,乌菲兹美术馆本是美第奇家的办公室(意大利语中的uffizi是办公室的意思)…在佛罗伦萨的那几天,始终都有一种逃不出美第奇家族“魔掌”的感觉,以至于在参观SanLorenzo教堂后面的美第奇礼拜堂时有种莫名其妙的快感,因为家族几乎所有成员的陵墓都在这。
米开朗琪罗·晨昏
但却不能不感谢美第奇家族,现在我们所能看见的许多伟大的雕塑、画作与建筑,都要感谢美第奇家族对艺术的重视,尽管这一切也源于他们的权力的渴望。虽然不能说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文艺复兴,但这个家族对文艺复兴的确有着无法取代的意义。在美第奇家族短暂被推翻的时间,美第奇的反对者们曾经毁灭过一批伟大的艺术品。所以,没有美第奇现在的佛罗伦萨会是怎么样呢?文艺复兴又会是怎么样呢?
米开朗琪罗大卫
无论队伍有多长,你都不得不排,乌菲兹美术馆、美术学院美术馆以及圣百花大教堂几乎承载了佛罗伦萨的全部意义。(前两个其实可以网上提前预约买票,但我们要买票的时候近几天的票已经全部售罄,圣百花大教堂穹顶也需要预约。)乌菲兹里波提切利的《春》是我的最爱,达芬奇的《天使报喜》是那么的玄妙…大学学院美术馆就更不用说了,人人都是为了这个真正的《大卫》而来。艺术和美是很奇妙又很玄幻的东西,说不上是哪里妙,却还是会被震撼。
一边看一边汲取知识,一边欣赏一边提高审美水平,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我们一定要确保自己至少在做其中一件事。
圣母百花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它的美丽应该这么形容:无论你第几次经过这里,你都会发出“哇”的一声。这个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与洗礼堂组成,大教堂免费进入,15欧的门票包括登塔楼和穹顶,进入礼拜堂和教堂地下的遗迹以及教堂旁边的博物馆。进入教堂和礼拜堂之后,其实挺失望的,每一个排队都近两个小时,能看到的却不多。礼拜堂本来就很小,半边都在修,大教堂里内饰十分简洁,瓦萨里画的穹顶也因为中心区域被围住而无法观赏。
从钟楼看穹顶
但穹顶的美足以让我忘却一切,无论是从钟楼看穹顶还是真正地登上穹顶,都能真确地理解米开朗琪罗在设计梵蒂冈大教堂时所说的“我无法超越它(圣百花大教堂穹顶)的美丽”。我的语言是贫乏的,除了美,我什么也说不出。或许还能说它是伟大与神奇的,大教堂被最初建造时,人们只想要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却没有人知道如何建造,甚至百年过去了,教堂始终还是没有顶,直到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内斯基的出现。
从美术学院美术馆出来后看见的夕阳
在旅行过于频繁的时候,我会想不明白旅行的意义,直到再翻出这张图。相同的城市,相同的地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只有眼睛看到的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有时候就算是从同一个角度拍摄到的风景,也会因为那时那刻不同的风,而变得不同。每一个时刻都是独一无二。
我的佛罗伦萨之旅,因为在12月31日晚上住的青旅的女主人而变得更加独一无二。这是一个失而复得的故事,去比萨之前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莫名其妙失踪的相机电池,为了赶火车又必须前往下一个住所放行李,于是急中生智给她留了一张纸条。第二天意外收到她的邮件,找回了相机电池。这似乎是人之常情,但于我却异常温暖。还记得16年夏天在斯里兰卡一个荒芜的小城市,我将手表遗失在一家提供家庭食物的杂货铺,第二天发现丢失了也是毫无头绪。临走前,因为想再见一次热情的店主和品尝她可口的食物,便又去到她的小店。她把手表拿出来给我的时候,我是那么地欣喜和感动,于是邀请她和她女儿和我一起合影。这次在佛罗伦萨,女主人在跨年夜为大家准备了满桌的零食和酒水,夸我可爱,在我回去拿电池的时候给了我两个大大的拥抱。那一刻,好暖。
旅行中遇到的温暖的人和温暖的事,这也是旅行的意义。
比萨
比萨斜塔
比萨除了斜塔什么也没有,而我似乎也没能欣赏比萨斜塔的美,即使我在高中时期酷爱物理,也并没有因为伽利略曾在这里做过自由落体试验而有任何的敬畏心。这也许是本身带有的偏见使然。意大利人似乎很爱把塔造斜,我在之后的旅行中看到几座倾斜的塔。比萨斜塔不是意大利最斜的塔,也不算是最好看,可是斜+好看,足以让全世界的人都来“推一把”、“踢一脚”。比萨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美好的记忆,那些被攻略里列出的景点都因为太普通而“被路过”,市区也没有给人留下值得记忆的点。
比萨一隅
回想起在比萨的一天,真是可气又可笑。在火车开车前三分钟淋着佛罗伦萨的大雨上了火车,最后的半小时为了找寻被丢了的相机包以及其中价值不高但很关紧要的东西,在回佛罗伦萨的大巴开出停车场后,大胆地半路拦下。感动的是,刚到比萨天就大晴,丢了东西我的伙伴找的比我都尽力。好在我是个心宽的人,坚信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即使有时过程很磨人。所以,在离开比萨的最后一刻,我还能醉心于那美丽的夕阳中。
其实一直在等夕阳
五渔村
马纳罗拉
有多喜欢五渔村呢?如果我说和海水一样多会不会显得俗气?可是事实就是很喜欢很喜欢。下火车的那一刻,看到眼前一望无尽绿色的海水,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吹着不算温和却很舒服的海风,一回头,是镶嵌在山间的五颜六色的小房子。不是童话里的精致,却是梦想中的乌托邦。
奥马焦雷
五渔村(CinqueTerre),顾名思义就是五个渔村:蒙特罗索、韦尔纳扎、科尔尼利亚、马纳罗拉、及里奥马焦雷。从一个渔村到另一个渔村,可以徒步也可以坐小火车。这里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徒步路线,其中最有名的是一条被称为“世界最美徒步路线”的爱之路,位于马纳罗拉和奥马焦雷之间,一边是海一边是悬崖。不过现在是冬天,大多数的栈道都关闭了。也好,一个人走爱之路未免也凄惨,现时体会过的美好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和另一个人一起再分享一次。
“世界尽头”的情侣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世界中心与天涯海角》,是我从朋友那里“偷”来的。世界中心是罗马、佛罗伦萨和米兰,天涯海角就是五渔村。在这里,不需要刻意地去寻找景点,拿着一张火车时刻表,悠闲地在五个村子穿梭。这里的游客不算多,也没有什么名画和名建筑需要研究,就这样放空自己,寻找片刻的宁静。
我喜欢海,喜欢山,喜欢山临着海,喜欢海拍打着山。海浪的声音愈是强烈,内心就愈发平静。
是要教孩子叉鱼吗?
我的五渔村之行从拉斯佩齐亚市启程,一早还下着雨,下午便放晴。见过雨天也见过晴天,希望见了冬天以后再来看看夏天。五渔村中只有蒙特罗索有海滩,听说夏天的时候,这里也有很多人日光浴。
很喜欢五渔村,也很喜欢拉斯佩齐亚。在离开拉斯佩齐亚的大巴上,匆匆瞥了一眼这个城市的风貌,安静惬意又美丽。
威尼斯
在制定行程的时候,我和朋友反反复复多次纠结究竟去不去威尼斯。对威尼斯没有过多的向往,却还是觉得不得不去,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的心理。我对威尼斯也是有偏见的,这种偏见源于它过大的名气。这个名气,是过去的威尼斯人赋予这座城市的,而现在,威尼斯已经没有什么威尼斯人,这座城市也再也负不起这样的盛名。
大雾中的圣马可广场
世界上有许多城市都喜欢将自己赋予“XX威尼斯”的名号,去过比利时的“北方威尼斯”来,再想想国内的“东方威尼斯”,站在真正的威尼斯的我觉得,这是一个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城市。威尼斯曾经也辉煌过,“共和国”的鼎盛时期威尼斯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威尼斯商人的名气可见一斑,怪不得莎士比亚将“威尼斯商人”作为他戏剧的背景。
圣马可大教堂
为了建设这座城市,威尼斯人真的很努力,比如这座圣马可大教堂的建设。威尼斯人为了给城市找到一个守护神,传说去到了埋葬圣马可的亚历山大城,买了圣马可的尸体(另一说是偷来的),教堂外部的壁画则重现了这段转移尸体的故事。威尼斯人也是很有创意,采用东正教的拜占庭式风格建了一座天主教教堂,可见当时威尼斯的繁盛,根本没人管得着。但随着威尼斯的没落,威尼斯人为了迎合西欧风格,也不断地在教堂上加入哥特式的雕像以及文艺复兴式的装饰,教堂最终成了现在的样子。教堂内的珍品,大多都为十字军东征时威尼斯人带回来的宝贝。
贡多拉
“旅游业正在摧毁威尼斯。”一个威尼斯画家在BBC《威尼斯》的纪录片中如是说。旅游业在消耗威尼斯,威尼斯也在无节制地消费游客。在写威尼斯前,才看到一则“日本留学生投诉威尼斯天价饭馆”的新闻,威尼斯市长去年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欢迎你们来,但你们要花钱。”不仅餐饮业天价,威尼斯最传统的贡多拉也是天价(上百欧一个小时)。
“你喜欢威尼斯吗?”我问朋友。
“我喜欢以前的威尼斯。”
是啊,就连纪念品商店售卖的面具都MadeinChina了,威尼斯还剩下什么呢?不过,威尼斯的风光还是值得肯定:风格各异的建筑、宽窄不一的水道、各式各样的桥……
彩色岛
威尼斯总共由个小岛组成,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在诸多外岛中,彩色岛(Burano)和玻璃岛(Murano)最为有名,彩色岛顾名思义是因为彩色的房子而出名,玻璃岛则是因为精美的玻璃制品。还记得五渔村彩色的房子吗?彩色岛也是渔民们的居住地,把自己房子修得五颜六色,似乎是渔人们的共性(据我所知,西班牙和韩国也都有彩色的渔村)。
靠着栅栏吸烟的老人
威尼斯是令人欢喜的。我一直觉得,有水的城市会更有灵气,更别说威尼斯这个在水中的城市了。有人说,威尼斯是一个“去了后悔,不去也后悔”的地方。有什么好后悔的呢?就算风景和人不是那么的让人满意,也不过是损失一些金钱和时间,也许旅行中还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惊喜呢?只是,威尼斯没有给我太多惊喜。有时候,不感兴趣是因为不了解。如果对于罗马我是知识储备不够,那么我对威尼斯的了解却还停留在最浅薄的层面。威尼斯之旅为我揭开了它的面纱,也激起了我探索了解它的兴趣。
在对它更了解之后还想再去一次威尼斯吗?不会主动去吧。
米兰
米兰的电车
“米兰没有什么,米兰什么都有”,这是我眼中的米兰。米兰是意大利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欧洲四大经济中心之一,是在意大利逛过7个城市之后唯一一个给我“大城市”感觉的地方。或许是因为这里密集的公共交通系统,或许是因为闲逛时偶遇的各种金融组织的大楼,或许是因为第一次在欧洲见到的规模如此巨大的中国城。
米兰大教堂
这座建了五个世纪的米兰的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米兰大教堂负载着多个形式各异的雕像。比起巴洛克式,哥特式其实不是我的最爱,但米兰大教堂从内到外的精致还是忍不住让人赞叹。这也是一座伟大的教堂,它不仅是天主教米兰总教区的主教堂,更是米兰的精神象征和标志,拿破仑也曾在这里加冕。
米兰大教堂的雕塑
世界五大教堂,意大利占了三个,梵蒂冈第一,米兰第二,佛罗伦萨第四。
“垂直的树”
米兰作为国际大都市,它也是现代的。米兰的现代风格建筑,让我觉得米兰的时尚是全面的,不仅是衣饰走在时尚前沿,建筑也应该走在前沿。
维托伊曼纽二世拱廊
米兰是旅行的最后一站,已经旅行了整整21天的我身心都已疲倦。就像是现在,写到米兰,文字也透露出一丝疲倦感。米兰在我心中像是一盘散沙,像极了这个城市的内部结构。认识的韩国朋友跟我说米兰一点也不好玩,一个熟悉的姐姐也说她最不喜欢米兰了。或许吧,就像我之前所说的,米兰好像什么都有,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我之所以想再去一次米兰是因为这一次我没能看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一样喜欢狗
最后一天游荡在米兰的街头,我突然觉得,带有任何目的性的旅游者都可以来意大利找到他想要的。欣赏艺术和建筑、了解宗教、追逐跑车与时尚、尝遍美食、体验竞技体育…在以上任何领域意大利都有它有能排在前列的代表。即使是平常的城市景观和自然风光,意大利人也早已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气质,值得每个人都来见识一番。
今日日历:
写在后面:这次旅行对我来说是意义巨大的,除了是我人生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旅行外,也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一次,我截至目前拍到的最好看的照片也是在这里。文章里所写的意大利不足我所见的百分之一,如果能十分详尽,大概可以写成一本书,当然这也是我目前的学识和写作能力无法达到的。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多星期,自认为是耗费了很多心力。文字真的是一门大学问。
每一次旅行都很珍贵,感谢在旅行中认识的陌生人们,感谢和我一起在意大利漂流了十几天让我蹭肉蹭酒的大姐姐,感谢远程指导我摄影和修图的程朋友。
给意大利划上一个句号,我该计划下一次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