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前言
过了零点,就是25岁了,对比起来,在父亲的这个年纪,我已经呱呱落地。有很多人说,25是个坎,无论是从体力上,精力上,还是成熟度上。甚至在互联网时代,工作三年已然被定义为业务骨干,而不再是可以被宽容的职场新人了。突然想写点什么,正巧最近在学习“复盘”,那就正好趁此机会,聊一聊自己的十年吧。
从有这个想法开始,到今天约么十多天光景,能有这篇长文的产出,也是略显不易,所以在文章的开头,先感谢一下对本文有贡献的人吧。
感谢父亲认真阅读本文并作序
感谢邵斌为本文取名、作序
感谢一麟认真阅读本文并作序
感谢姝含同学帮忙修改和校对
感谢石兰帮忙排版与设计
#序一:吾家有儿健成长
儿子写十年总结文章,让我为其作序。怀好奇之心读完全篇,思绪竟一时杂乱,不知如何下笔。
吾儿高中之际,因工作原因,与他聚少离多,相伴极少。大学至今,其独自在外打拼,见面时间更少。藉此机会表达一下心中那丝愧疚。
25岁,已过“弱冠”还未“而立”,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有一些总结和思考,吾儿有此意识并写此文,颇感欣慰。文中所记之事、之感、之悟、之变,基本可囊括其这阶段成长过程。
“舒语楠坚,拨云见日”是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当今社会信息繁杂,事态多变,对个人的学习能力、辨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愿吾儿借这篇总结,对自己今后之路,有相对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虽说有些官话,但也确是心中肺腑之言。思绪散发,键盘乱敲,不知能否当序,惟愿吾儿今生,不越道德底线,不贪慕虚荣,平凡中闪光,简单中快乐。
最后改几句词聊表当下心情:岁月刀刀催人老,霜染鬓角,纹爬眼梢。
吾家有儿健成长,激情后浪,青春飞扬。
——父
金秋八月携父下扬州:
#序二:陈酒
与舒楠相识已一十三载,窃闻吾友升迁之喜,欲书十年之自省,遂作此篇。
我是最近认识的舒楠。
一通电话让刚参加完表哥婚礼的我急匆匆地返回合肥去见舒楠。见面后,眼前的舒楠跟几年前不一样了,走路间多了沉稳,少了轻浮,神色愈发坚毅。“你老了。”我开玩笑道。他脚步一顿,笑道,“不服老不行咯。”一时间我竟是感慨了起来,从初中相识以来十数年,彼此都改变了许多,难能可贵的是友谊长存。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一胖一瘦两个小伙伴走在那条破旧的街道上,踩着春夏秋冬,踩过风霜雨雪,越走越远了。
我是几年前认识的舒楠。
国购广场。“去哪吃?”舒楠问道。我指了指前面的一家。“照。”落座后,我仔细打量起他来。灰白色的运动服简单地套在身上,头发有些凌乱。我又向他的眼睛看去,但是镜片上反射的灯光遮挡了我的目光,一时间竟是瞧不太清。“你变憔悴了。”沉默许久后我挤出一句。“是吗?哈哈。”他笑了笑,嘴角微微向上一勾,随即又沉寂下来。“我下个学期准备去西安玩一趟,欢迎不?”“包你一次玩到吐,之后再也不想来,哈哈哈。”餐厅的灯光忽明忽暗,我们再次畅聊起来。
我是高中认识的舒楠。
最近我们经常在周末一块打篮球,窜完个子的舒楠一下子甚至比我还高那么一点点,实在不是那么好防。每次打完篮球后,街头的各类小吃摊都能见到我们的身影。“20号。”我拿过号牌走回桌子。“刚刚说到哪了?”桌边那人看向我,问道。“那个谁”。我一屁股坐下来,故作深沉地回道。“哈哈,对对,咱们继续说。”盛夏至寒冬,我们的笑声回荡在常去的小吃摊里和球场上,拂动了光阴,荡起了阵阵涟漪。
我是零八年认识的舒楠。
他是个小个子,鼻梁上顶了一副黑框眼镜,脸上有一些雀斑。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那副略显老旧的眼镜遮掩不住那双眼睛中的神气和洒脱。虽然有些稚嫩罢了。“快快,然后呢,进了七彩隧道了。”眼前的小伙伴兴奋地说。我一凝神,恢复了被打断的思路,继续说道,“一行人…”。
嘛,真不赖。
——邵斌
新春与友人居家共饮:
#序三: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
今有幸为一位相识十年之久的老朋友作序,初读文章思绪万千却难以下笔。时光荏苒已十年,曾想为梦想而活的我们,现却跟随现实的脚步。
依然记得高中和舒楠的初次见面,后又在社团、校园电视台和足球队有着无数的交集,高三的时候又各自为着不同的目标而奋斗。毕业后的我们因天南地北虽不常联系但偶尔的交流丝毫不影响我们当年的感情和默契。在品读这篇文章的同时,当年的点点滴滴也毫不吝啬的在我脑海中浮现。
再次纵观全文,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很开心我的兄弟能在这人生中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十年里成长和进步,在社会上摸打滚爬既残酷又现实,望在之后的岁月中依然保持初心,追随那个曾经的你。
天涯海角,一切祝好。
——一麟
新春与友人嬉闹:
#1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关键词:摄影
第一节:初识
说起与摄影的初识,其实是在更早之前,依稀记得幼年时,为一个相机,与表兄弟们打闹的不可开交。后祖母疼爱,斥巨资买了一部奥林巴斯,在卡片机的年代已算豪华,入手后每日兴奋不已,抱着相机把玩。所幸当时已不是胶卷时代,不然对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后进入高中时期,对摄影的再启蒙就要聊到高一的第一节美术课,摄影启蒙恩师正是那节美术课的讲师。在课程的最后,他对着一屋子对未来怀抱着憧憬与渴望的朝阳们提到,他欲在校园中组建“摄影社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他商议。这一席话对当时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在心中激起千层浪。许是当时的激动冲昏了头脑,现在也依稀记不清是下课后就找到老师说起想加入的意愿,或是明日一早,带着相机找到老师,展示自己得意的“习作”之后,说起了加入的意愿。不重要了,有印象的就是在被老师通知参加摄影社团成立大会的当天,在选“社长”之时,举起了手,与社团的缘分就此开始。
幼年习作:第二节:痴迷
其实初拟提纲时,也在犹豫痴迷一词是否恰当,不过笔随心动,就如此好了。
聊到这个阶段好似有许多的事情可以讲,如社团每周各类的活动与培训,不过往事随风,大多都已记忆模糊,只好选取印象最深的三件事聊一聊了。
01
记得在某次培训课上,启蒙恩师提到了两位摄影大家,罗伯特卡帕和卡蒂埃布列松。
卡帕自不必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已成为战地记者们的至理名言。但自幼贪生怕死的我,确是更青睐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对于当时的我,最粗浅的认识便是“美是转瞬即逝的,而摄影就是将这种转瞬即逝的美记录下来,成就永恒。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这种认知虽略显粗浅,却让我至今记忆深刻。自此,摄影社正式被命名为“瞬间”,社团逐步有了自己的logo、工卡、公章。新一届报名时,也有了完善的报名表,填报流程,入社审核要求。算是开启了它的一段辉煌时间吧。
++++
招生海报:
摄影习作:
02
社团成立的第三年,印象中已经换了两任社长,有幸在恩师的推荐下,代表学校参加了一次市级的高中社团展,也算是与外界交互的一次经历了,之前无论是社团的管理或发展,用现在的词形容,叫“野蛮生长”。那次参展的经历确实开了眼界,市里一些省重点级别的学校,有着各式各样的社团,印象最深的如“点钞社”,在街边不断地进行各类的花式点钞,或“cos社”,一位位coser精装打扮,吸引了整个展览不少的眼球。说回我们,自然也是准备充分,大家穿着统一的摄影马甲,贴着“社徽”,一早便集结完毕,进入展区布置会场。整场展会上一群活跃于各个展位,穿着统一服装扛着长枪短炮各处窜的我们,也算一道亮眼的风景线吧。
最后的结果有些忘了,许是得了名次,也可能是记忆自行脑补的,不过不论结果如何,这次过程却是印象深刻。
++++
社团展照片:
03
第三件印象深刻的事情莫过于上电视了,还记得那时正在上课,偷偷带入学校的手机突然收到了信息,恩师急召。只得扯了个理由,出了教室跑向恩师办公室,只得到了一个信息,15分钟后,有电视台来校采访,速速召集成员操场集结。要知道当时正是课上时间,大家都在教室上课,如何召集?没办法只能叫上一位伙伴,从高一到高三,敲开每个班的门后找到班里的社员,向任课老师说明情况,摄影社紧急集合。现在回想起,也是感恩各位老师的包容。所幸在规定时间内召集了一些小伙伴,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采访,台里采访了先后两位社长,我作为当时的“前辈学长”,自然也是将重点说明的任务,交到了“新任社长”之手。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
采访截图:
第三节:专业
把爱好变成专业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无论是自己的纠结,家人的反对或者朋友的不理解,都是这条路上的坎坷,当然,若是自己决定的事,走就好了,父母前辈那么多的叮咛,那些弯路又有谁少走了呢。
艺考之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走,专业的摄影与爱好的摄影也是截然不同,需要恶补的不仅是专业的摄影知识,理论体系,也包括整个摄影的发展史,各类流派的起源,各种名家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艺考人都知道的“文艺常识”,世界八大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电影,不说熟知,至少也要了解一二。
至于说到考试的环节,现在想起来也是颇为有趣,因安徽当年没有统考机制,艺考生们都是背着行囊在寒冬腊月奔赴各个城市的学校参加考试。从这个维度来说,相较于大多数学子仍在五尺方桌闷头苦读之时,奔波的艺考生们也许更早地在社会上有了一些历练吧。
想聊一聊的是,当初一心想考北电,虽最终铩羽而归,但是进京赶考之旅却是收获颇丰,充分理解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是愈发的强烈。
对世界从轻蔑到敬畏,也许是这个阶段的我最大的收获吧。
艺考图片:
#2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
关键词:影视
第一节: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年9月,我抱着悲壮的觉悟踏入印象中“骑着骆驼去上学”的大西北。此刻的我还没有意识到,已经半只脚踏入了“影视圈”。“摄影”只是“导演”的一部分而已,从编剧到摄像、演员、场记、灯光、音效、服装、造型、道具、剪辑,都需要一点点去学习和探索。
至于在这篇文章里,就用四部这个时期导演的微电影算作四个节点,来讲述整个过程吧。
01
《不能说的秘密》——书本到实战
如果不算“习作”,这算是第一部正儿八经的微电影。“能说明白一个事”,这就是我现在对于这部片子的评价了。知识,在脑子里不算学会,能用起来,才算学会,这是我第一次对这个概念有了深切的认知。在这个时期,其实对“知识”这个词第一次有了点浅显的认知。何为知识?学会了不算会,能用才算。
++++
《不能说的秘密》海报:
《不能说的秘密》工作照:
《不能说的秘密》剧照:
02
《隔壁的女人》——导演到演员
严格意义上说,隔壁的女人并不是我的导演作品,而是“荧屏处女作”。实现了从导演到演员的突破。这种转变并不仅仅是身份上的,更多的是心态上。这一次经历切实地理解到什么叫“换位思考”。导演是为整个电影负责,而演员是为这个饰演的这个角色负责,这两者并不冲突,实际上都是朝一个方向努力,但若是没有很好的调和,那就可能酿成灾难。如同现在常见的的程序员与产品经理的斗争,大多都是因为缺乏换位思考导致的。
这个阶段想聊聊“变化”这个词,小时候都想追求永恒,都怕变成“长大后”的样子,而实际上如同物理学说的,静止是相对的,只有运动才是绝对的。“变化”的过程在所难免,试着接受变化,也许是个好建议。
++++
《隔壁的女人》海报:
《隔壁的女人》工作照:
《隔壁的女人》剧照:
03
《笔下求生》——理想到现实
这一部分的关键词叫“理想到现实”,客观的说,笔下求生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而他失败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是一部最耗时,最耗精力,最耗钱且时长最长的一部影片。
故事还要从头说,《不能说的秘密》以及《隔壁的女人》初显成果后,当时的我明显有些膨胀,我说的这种膨胀更多的是指当时的状态,一心想拍一部“自己幻想中的电影”,而忽略了外在条件、自身实力以及组员的意愿。记得那个暑假,一心想拍一部满足自我“意淫”作品的我,可以说不惜代价地挖来了班里我最喜欢的编剧进组,整个暑假我们就这个“理想”的剧本打了无数通电话,当时的我真的是兴奋不已,如同本篇章的标题,是满心的抱负。当然,现实让我认识到,人还是需要务实一点,当自己的实力满足不了自己的理想时,就还是沉下心来努力吧。
++++
《笔下求生》海报:《笔下求生》工作照:
《笔下求生》剧照:
04
《失联》——发声到失语
失联这个片子,说实话是沉重的,也是我厌世的巅峰。记得当时拿去参赛的时候,片头是有“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字样,后来应指导老师要求删去了,可能老师也是看出了片子隐晦的讽刺吧。
更想聊聊的是失联剧组的成员,张帅同学和晨辰同学作为我当时的学弟学妹,零片酬参演,贡献了我至今看起来都是足以封神的演技,帅帅一句“你也不老,还嫩着呢”吓尿了多少观者。晨辰更是“头发丝都带戏”。因为整部戏都是夜戏,也感谢全组人员每天晚上跑来拍戏,真的感谢大家,配合当时如此不成熟的我,拍出了表达我心声的片子。
++++
《失联》海报:
《失联》工作照:
《失联》剧照:
说到这,突然想到一个小故事,一次与从大一陪我拍戏到大三的好兄弟吃饭,他回顾了一路与我拍戏的过程,总结出这么一条:周舒楠的戏,主角没一个正常人;并且认真的梳理了一下。
第一部戏男主是被迫害妄想症,第二部女主癌症,第三部男主是个变态,“女主”是女装大佬,第四部男主是杀人犯,女主有极致的操控欲,第五部男女主均为神秘犯罪集团成员。
说起来有些感慨,似乎拍戏成为我对这个世界呐喊的方式,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失联”就成了我在稚嫩少年时,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反抗吧。
第二节:学
第一节聊的都是自己的戏,那第二篇章,就来聊聊自己的实习经历吧。
01
剧组三部戏
在剧组的实习,一共有三次,两次场记跟一次美术。每次从剧组回家,都感觉自己只剩半条命。一天16-18小时的工作强度,日日通宵,天天大夜,着实是有些熬人。夏正午在40度以上还开着无数大灯的闷热小屋拍戏,冬子夜,在寒风刺骨的河边拍泛舟湖上。
不过回想当年,许是年轻,许是热爱,每天总是充满干劲儿,能量爆棚,或许现在也应该学学那时的状态吧。
++++
剧组实习照:
02
三年安徽春晚
聊到春晚,又是另一个故事,当时实习的工作为:艺人接待组,具体的工作略为琐碎,总结起来就是管理所有来参与春晚-录制的艺人们在安徽的“衣食住行”。说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其实并不轻松。还记得那日接吴亦凡,可谓是曲折颇多。此处不得不提一句,如今的粉丝力量确实让人惊叹,无论是车站、路上或者电台门口,均围着一群狂热的粉丝,一方面尊重粉丝对于偶像的崇拜,但另一方面确实是对当时的工作产生了很多影响。
++++
春晚进组照:
第三节:弃
其实在这一篇章上停留了很久,不知如何下笔,放弃了这条走了7年的路,好似能说出很多,但又好似无话可说,想了许久,决定用一句话来说明原因。
电影不是复制可见的,而是将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艺术创作需要情绪,需要艺术家从更高的维度对世界乃至宇宙进行思考,而我在《失联》公映时,就已坠入凡尘。艺术的世界不再需要我,而我也已经无法成就艺术。
再次提一提“变化”这个词,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似乎“接受变化”已不足矣,既然无法改变,不如去主动出击,“拥抱变化”吧。
#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关键词:项目管理
郭老师常说,两分天赋,七分打拼,一分贵人扶持。那就从这三块来说吧。
第一节:懵懂
进碧碳自认靠的是两分天赋,毕竟是跨专业转型,对互联网世界还是懵懂,碧碳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给了我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一人多职是普遍现象,让我从各个领域对职场,对工作有了初步的认知,各个维度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当然,回归主题词,那时对“项目管理”的概念更多是懵懂,只是凭着直觉去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儿罢了。
这个阶段需要再次提起“学习”这个词,上面说到学习不仅要学会,更要会用,那会用之后呢,个人认为是会说,能把知识说出来,能对别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可能才是知识的第三个境界。
偷拍同事摸鱼:
第二节:体系
入联想的经历,现在回想起还是觉得很有趣,记得面试前一晚午夜12点半,正要入睡,忽然接到手机消息,被通知明天下午2点面试。当时的我甚至产生了一丝惊讶,这家公司这么忙嘛?都半夜了还在处理工作。当然,隔天自然也是早早收拾好自己,准备迎接面试。
联想的面试也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群面。9人各个身怀绝技,听得我一身冷汗。有超级自律狂,有日产出30篇文章的写手,有5年工作经验的老油条,还有诸多大厂经验傍身的刷简历大神,当然也少不了名校学霸。甚至直到我已经入职了一年多之后,我还问过领导,为什么当时会选择我。领导回答道,因为你当时面试发言那副谁也看不上的气场。现在回想,哪里是谁也看不上,实则是太过紧张,面上硬撑的罢了。
似乎说到现在没有说到主题,由于离开的时间太短,有些话还是不大方便说,能说的是,,我在“联想大学”的两年如同真正的学生一般,收获的不仅是“体系性的知识”,还有各科教师的“扶持”。这一分贵人扶持,我也有幸感受到了。
联想工卡:
团建合影:
第三节:思考
简单的聊聊自己在快手的这一个多月吧,更多的是学会了思考,贤姐一直说的“出题人”视角,学了那么多年“解题“,可能什么时候学会了“出题”,才算真正的长大吧。中国自古就有讨论,出一道让人无法解出的题和解出这道题,到底哪个更厉害?自我看,这就好比阴与阳,白与黑,矛与盾之困。融合更优于割裂吧。
自此,两分天赋,一分贵人扶持均已经兑现,那剩下七分,只有自己努力地往前走了。
快手工卡与工位:
结语
古人总是爱用“十年”做点文章。
贾岛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苏轼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韦应物叹“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纳兰容若感“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我的十年,似乎没有易安居士般颠沛,没有岳将军的遗憾,没有李太白的潇洒,也没有诗圣的不得志。
但是这显得有些普通与单薄的十年,却正是属于我的故事。
致谢:
序一笔者:老周序二笔者:江邵斌
序三笔者:张一麟文章命名:江邵斌
修改校对:刘姝含排版设计:陈石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