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zjdy/
一年一清明
一岁一追思
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杜牧的诗句让人魂断
这是一种源于“寻根”
重于传承的追思
苍松翠柏间留长青于万古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祭奠英烈,缅怀故人,寄托哀思
是我们国人印刻在血脉里的东西
今年的春天发生了很多事
有很多人离开了我们
有的受世人瞩目
有的无人听闻
我们终将铭记
我们做不到知晓他们的全部
但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缅怀,致敬
3月21日
14时38分许
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
东航MU航班
对每位国人而言
这都是一个至暗时刻
愿逝者在另一方永远安宁
静穆伫立时祭哀思于无限
截止到此时此刻
我们与疫情抗争已经来到了
第三个年头
我们见证了无数人间天使
留下了不可计数的感人画面
也有很多守护我们的人
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今年三月
疫情又一次席卷齐鲁大地
曾经守护我们的英雄
和正在成为英雄的人
又一次挡在了我们身前
虽然我们赢了
但是,我们却以很悲痛的方式认识了
永不凋零的英雄之花
齐鲁最美职工
白晓卉
(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白晓卉
于3月20日6时45分
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
年3月30日
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
勐龙烈士陵园
庄严肃立
魂归故里的缉毒英雄
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
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
执法调查队副队长蔡晓东
给我们留下了唯一没有打码
也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照片
永远的守护在他最熟悉
最热爱的边境线上
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
曾为中国的导弹安上“眼睛”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
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
开发了超精密机床及超精密加工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性初
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
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
探索“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之梦”先驱者
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永年
土壤农业化学家
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
核技术应用专家
建立了完整的核监测专业系统研究与
研究生培养基地与队伍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用泽
海浪研究的“点灯人”
耕海踏浪“燃灯者”
教书育人“大先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
动物营养学家
我国当今饲料营养科学的领军者
我国饲料工业及现代化养殖业的
主要铺路人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
可能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听说过他们
可能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
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关联
可偏偏我们享受的
繁荣安定科技便利
都是他们带给我们的
值此清明时
请允许我们向虽陨落
但永存国人心中的
伟大的共和国巨星
表示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国士无双
飞行任务牺牲的海军飞官
时隔二十年重启的
陨落的国之巨匠
战疫逝去的英烈
魂归故里的缉毒英雄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英雄
尤其在这个崛起的年代
在平凡的岗位上
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危难时站出来
为我们负重前行
都说今年和那年很像
那年的4月4日
全国性哀悼
10时起
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
汽车、火车、舰船鸣笛
防空警报鸣响
今年
防空警报响起
愿山河无恙
勿忘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诗句勾画出了一幅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时节,农产品丰富,也是集市最热闹的时候,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清明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这与此前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给重耳吃。十几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的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御林军上山搜索,但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便会自己走出来的。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一阵哭拜。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各种习俗01扫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祭扫的主题。
02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按阳历来说,清明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云淡风清,春和景明,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03吃寒食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回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04荡秋千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妇女儿童所喜爱。
05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项运动。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06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07插柳清明节民间有插柳习俗。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08拔河拔河早期叫“牵钩”或“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09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赢动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