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颢bull过年随想河池论

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 http://m.39.net/pf/a_6113618.html

点击上方“河池文艺圈”

和万人一起品读河池看世界!

黄颢,籍贯广西东兰,现供职于市直学校,中学高级教师,自治区中小学外语教学教研教学“先进个人”。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在静夜里祈求心灵之灯,用拙笔记录下生活体会和感受,寻找精神快乐。愿用笔端敬余生,一句一梦织繁笙。有作品发表在广西教育报、河池日报、《河池教育》、河池文艺圈、红水河文艺在线、魁星楼在线等报刊及新媒体网络平台上,出版文集《粉笔人生悠着走》。

过年随想

□黄颢

春节被称为“百节之首”,是中国人心之所系,情之所寄。

过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习俗与符号,是国人精神家园,亲情纽带。凡是中国人无论穷人富人,祖祖辈辈都把过年看得很重。不论是飘泊海外、远涉重洋的游子,还是羁旅他乡、辗转迁徒的儿女;无论是挣扎底层、孤陋寡闻的草民,还是高官厚禄、养尊处优的贵人,心里无不怀揣着对春节的眷恋,无不怀抱着对过年的珍视。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凝结了人们心头几多深情!一俟年关迫近,跋涉于迢迢旅程的人们,那种星夜兼程的匆匆行色,那渴望乡关的殷殷目光,无不是因春节这根幸福丝带所牵动所濡染。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饱含深情,旷世持久,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无比虔诚,历久弥坚。

中国人过年讲究“年味”,“年味”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小孩子的眼中,“年味”是绚丽的烟花、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充满祝福的压岁钱;在游子的心中,“年味”是一张返乡的车票、是归家急切的步伐、是期待相聚的激动;在一个家庭中,“年味”是门前屋内贴上春联和窗花,是父母做的可口饭菜,是阖家团圆的开怀大笑……

“年味”的浓淡变化,不止在于物质的丰盈,还在文化的丰富和心灵的感受。细细想来,“年味”似是一种仪式感,人们在归乡、团圆、庆贺的过程中,如同完成着一个个仪式,在参与中感受到喜悦与温暖。搞大扫除,准备年夜饭,挂灯笼,贴对联、门神、窗花,祭祖,吃年夜饭,守岁,燃放爆竹烟,拜年等等,在这其中年的味道,便是通过一个个琐碎的细节慢慢发酵而成。“年味”又似是一种美好幸福的情感体验,过年时节,大多数人会体会到由友情、亲情的相聚所生成的情谊,感受到家人团聚、长幼相会的认同感、归属感,体验到过年劳作情绪,在团圆相聚、和睦喜庆的氛围中,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年的春运之际,万千背井离乡为生活打拼的人争相购票启程,就是为了能在短短几天的假期里与亲人共享团聚时刻。“亿万人同时迁徙,只为一次团圆。”“年味”更似一种心境,只要心情好,就会因过年而感到更加愉悦。能与家人和亲戚朋友坐在一起唠唠家常,说说心里话,兄弟姐妹欢歌笑语,这年就会过得有意思、有意义。

人们对“年味”的感受,其实折射出的是时代变迁。有些人认为如今的年味与以往相比,变得更加清淡,有些人则不以为然,认为年味并没有消逝,只是出现新的变化。其实,过年的风俗习惯固然变化,但其本质不变,就不用忧虑年味淡化,更不用担心年味消逝。

时代在发展,年味也变迁。年味的变迁,是社会发展演进的缩影,折射国人的无奈与心中之痛。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像往年一样,又会听到有些人说“年味变淡了”“仪式感不强了”。诚然,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表达习惯都经历了“蝶变”,欢度春节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意味着年味淡了,相反,春节加入了新的元素,内涵更加丰富,家国情怀依然激荡人心。

不少人认为,如今的过年形式和方式与过往大不一样,现代味更浓了,年过得更文明了,这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不过,在传统与现代和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如何让新年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值得人们思考。

年味变迁带来的思考守岁的变迁

过去的除夕夜,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我们可以就着隐约的煤油灯光,一家人围绕在旺旺的火炉旁,兴奋地守岁到快天亮。如今,不知是岁月的磨石磨灭了我们童年的斗志,还是理想的暗礁触碰了我们脆弱的神经,守岁也已变得那么艰难。精心安排的春晚,也已催不醒瞌睡的精灵,人们似乎失去了坚守这股精神。

吃的变迁

在三四十年前,物质还相对匮乏,过年时品尝美味佳肴成了无数人的期盼。那时的肉食还算是比较稀罕的珍馐,除了猪肉。现在,鸡鸭鱼肉以及其他美味随处可见,肉食早已成了平日餐桌的常客,怎么能再给新年以期待呢?人们吃得尽管丰富了,味道反而差了,因为现在的美味少了一份情感、一种情怀。

行的变迁

三十多年前,交通工具远没有现在发达。那时,人们出行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自行车。平日里,人们外出工作、去田里劳作、走亲访友等主要靠骑自行车,过年时人们串亲戚自然也不例外,不是骑自行车就是步行。现在,自行车早已退居二线,已经渐渐被电动车、家庭轿车、高铁、飞机等取代。人们出行也不再局限于十里八乡,而是延伸到了天涯海角,只要你想去,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过去过年,人们一般呆在家里看看电视,串串门聊聊闲天,或者几个伙伴约一约去一个有意思的地方玩。那时可玩的东西很多,比如荡秋千、去广袤的天地间骑自行车、找相好的同学或朋友玩、打打扑克等。

现在的人们不愿守在家里,而喜欢开车、乘火车或飞机去家周边、百里以外甚至千里之外的景点参观游览。风景美不美先不说,单单是人满为患、车龙蜿蜒的境况就够堵心了,就更别提在景点艰难前行的那种劳累了。

红包的变迁

给孩子们压岁钱是过年的一大习俗。过去贫穷年代,一角两角、一块两块就能让孩子们喜上眉梢、喜不自胜,甚至一个鲜红的鸡蛋也会心满意足。拿到压岁钱的孩子高兴得不得了,像是获得了一件稀罕物,一个个视若珍宝,认真地、虔诚地折叠起来存放好,等将来买本买笔买书用。现在的孩子对红包的欲望愈发膨胀,几块、几十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怎么也得一百甚至几百才能让他们尝到收红包的快乐滋味。大大的红包拿到手,随意地放起来,随随便便地花掉,因为收的时候不珍惜,花的时候也绝不吝啬。

现在的红包已不再是压岁的吉祥物,失去了保护孩子平安的文化意味,而成了充满攀比气息的过年习俗。这一习俗让无数人心生畏惧,因为一个个过年的红包会掏空他们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血汗钱,所以很多人由衷地感叹过年的红包伤不起!

除了给孩子们压岁钱,依托现代科技兴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ishouzhai.com/aqqxd/120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