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路,不失清明,不负韶华

大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QINGMING

清明节,一个会出常识考点的节日

什么?会考?

那格格一定不会错过

来看看格格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常识吧~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同时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习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至于清明被订为节气,则是迟至战国时代的事。

清明三侯

清明节气分为三候:

第一候:桐始华。指此时开白桐的小花满山盛放。

第二候:田鼠化为鹌鹌,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以田鼠为至阴之物,以鸟为至阳之物;比喻阴气绝而阳气渐盛。

第三候:虹始现。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常见。雨后阳光比喻君子守得云开现月明,并有成果。

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三花一开,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萌动。

关于清明的古诗词

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5、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王禹偁《清明》

6、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

7、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8、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9、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10、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张先《青门引·春思》

11、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3、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4、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15、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16、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白居易《清明夜》

17、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李冠《蝶恋花·春暮》

18、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19、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20、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21、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22、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清明即事》

23、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闾门即事》

24、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25、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26、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7、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郊行即事》

28、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29、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30、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认真看完了吗?

格格要考一考你啦~

1.清明节起始于我国哪个朝代?

A.商

B.周

C.秦

D.唐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B

解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2.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该诗句描写的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

A.端午节

B.重阳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C

解析:“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出自元末诗人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意思是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

3,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出自《论语?学而》,表达了古人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

A.清明节

B.重阳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A

解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要求人们在丧葬与祭祀的仪式中,缅怀先人之泽,追忆先人之德,从而涵育己之道德与人伦的品格,增强家庭与家族的凝聚力,以更好地面对自我的人生之路。这一思想体现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活动中。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求分享

点点赞

求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uishouzhai.com/jbxx/132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